
天智航股东减持511万股吸金超7000万,连续9年亏损,未来在哪
9月11日晚间,天智航(688277)发布公告,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先进制造基金”)及其一致行动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京津冀基金”)减持计划实施完毕。
公告显示,本次减持计划实施前,先进制造基金持有天智航股份21.863.353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4.83%;京津冀基金持有天智航股份21.866.010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4.83%。先进制造基金与京津冀基金持有的以上股份均为无限售条件流通股股份,二者互为一致行动人。
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4年,除了2017年短暂盈利2000万元外,其余年份均处于亏损状态。上市以来(2020-2024年),累计亏损已超过5亿元人民币,而当初通过IPO募集的资金也已消耗殆尽。更令人担忧的是,2025年上半年,其营收虽同比增长114.89%至1.25亿元,但净利润却同比恶化23.8%,达到-5754.82万元,亏损进一步扩大。
在资本市场层面,天智航曾一度风光无限。2020年科创板上市首日,股价一度飙升至140元,较12元发行价暴涨超10倍,市值一度突破600亿元。然而,随着业绩的持续低迷和市场对医疗机器人赛道的理性回归,其股价一路下跌。截至2025年9月11日,股价已跌至18.2元/股,总市值仅剩82.39亿元。
而在这一波股价下跌的背景下,两大重要股东——先进制造基金及其一致行动人京津冀基金,于2025年9月初完成减持计划。先进制造基金合计减持255.5万股,套现3669.5万元;京津冀基金则减持相同数量股份,套现3675万元,两者合计减持511万股,套现超过7344.5万元。这一减持行为无疑在市场中释放出强烈的负面信号。
这两位股东的减持背景值得深入探讨。先进制造基金由国家发改委主导设立,代表着国家级产业资本的布局方向;而京津冀基金则体现了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的资本支持。它们原本被视为天智航长期战略投资者,如今却选择在此时减持,显然意味着对企业发展前景的担忧,或是对投资回报周期的重新评估。
与此同时,天智航的业务模式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骨科手术机器人属于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临床验证复杂,导致其产品商业化进程缓慢。另一方面,面对国内外竞争者的快速追赶,其技术壁垒与市场先发优势正在被逐渐削弱。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国际巨头在软组织手术领域占据绝对优势,而国产新兴品牌也在不断侵蚀天智航的市场份额。
此外,医疗机器人行业的商业化落地仍存在诸多瓶颈。医院采购成本高昂、临床医生接受度有限、医保覆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手术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手术台的速度。尽管天智航近年来不断推进产品迭代与市场推广,但在盈利模式尚未清晰的情况下,持续亏损成为其难以摆脱的宿命。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中报显示营收增长超过100%,这或许与政策推动、区域推广或部分医院采购有关,但净利润的恶化也说明这种增长并未带来实质性盈利改善。营收与利润的背离,反映出公司在扩张过程中成本控制能力的不足,以及在盈利能力尚未成熟阶段盲目扩张的风险。
在投资者信心方面,大股东减持无疑是一记重拳。虽然套现行为本身并非绝对负面,但在公司亏损持续扩大的背景下,这种行为极易引发市场对后续资金链、研发能力乃至公司治理结构的质疑。尤其是在当前资本市场对医疗科技企业估值趋于理性的大环境下,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股价的剧烈波动。
未来,天智航若想扭转颓势,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突破:一是加快核心产品的临床验证与市场渗透,实现规模化应用;二是优化成本结构,提升毛利率水平;三是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或引入新的资本支持;四是在技术迭代上保持领先,避免被后来者超越;五是加强与政策端、医院端、支付端的协同,打通从产品到应用的闭环生态。
总体来看,天智航的现状是中国高端医疗设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它既承载着国产替代的希望,也暴露出在技术创新、商业落地与资本运作之间的巨大挑战。未来如何破局,不仅是公司管理团队的考验,也是整个医疗科技创新生态的命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