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nesthesia

实控人被罚1150万+十年禁入!同辉信息四年虚增利润超3000万

anesthesia 2025-09-12 09:49:00 5 抢沙发

  同辉信息连续四年财务造假,实控人戴福昊拟被罚逾千万元并市场禁入十年。这一事件不仅揭开了这家北交所上市公司的“黑幕”,也再次敲响了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合规的警钟。

  从2018年到2021年,同辉信息通过虚构业务合同、调整收入确认时间等方式,虚增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导致其连续四年的年度报告及公开发行说明书存在虚假记载。北京证监局在调查后认定,其行为已构成信息披露违法行为,拟对公司处以900万元罚款,并对六名主要责任人开出总计超过3000万元的罚单,其中实际控制人戴福昊拟被罚款1150万元,并被实施长达10年的证券市场禁入。

  这一处罚不仅是个体层面的法律责任追究,更暴露出企业在治理结构、内部控制、财务合规等方面的系统性问题。对于一家长期宣称“专注数智化场景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而言,这种“数据造假”行为无疑是一种自我否定。

  根据北京证监局披露的信息,同辉信息在2018年至2021年期间,分别虚增营业收入2017.30万元、961.70万元、1497.61万元和1806.53万元。四年合计虚增收入超过6000万元,占公司同期总收入比例虽未公开,但从其净利润数据来看,造假行为对利润影响更为显著。

  同期虚增利润分别为1046.43万元、814.86万元、737.48万元和587.82万元,合计超过3000万元。尤其是在2018年,公司通过造假行为将利润直接“拉高”了超过千万元,占当年净利润比例可能高达30%以上。

  更值得警惕的是,造假行为并非个别员工的“技术失误”,而是由公司实际控制人戴福昊主导,公司高管与财务负责人协同配合,涉及多个子公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造假链条”。这种系统性造假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对市场信任体系造成了深远破坏。

  此次处罚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实际控制人戴福昊的重罚。作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戴福昊被认定为“组织、指使”财务造假行为的主要责任人。北京证监局对其开出1150万元的天价罚单,并拟对其实施为期十年的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这一处罚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监管层已不再容忍“关键少数”利用控制权操纵公司财务数据,通过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的行为。市场禁入制度的严格执行,将对潜在违法者形成强有力震慑。

  此外,原副总经理崔振英也被认定为“指使、参与”造假,被罚款700万元并禁入市场七年;原财务总监姬海燕因“知悉、参与”行为被罚款300万元;其他高管也因“未勤勉尽责”被追责。这种“层层追责、责任到人”的做法,体现了监管层对信息披露违法行为“零容忍”的态度。

  面对外界对退市风险的担忧,同辉信息在公告中表示,此次违规尚未触及《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中的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标准。公司强调,将认真吸取教训,完善内控体系,提升合规水平。

  然而,从最新财务数据来看,公司正面临严峻的经营挑战。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720.12万元,同比大幅下降78.66%;归母净利润亏损1438.61万元,同比扩大50.84%;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283.50万元,虽同比改善近八成,但仍呈净流出状态。

  公司解释称,收入下滑主要由于上年同期确认了一笔1.4亿元的招商银行服务器大单,而本期无类似大额合同确认;同时主动调整并终止亏损的NEC产品代理业务,相关收入锐减。此外,数智化系统解决方案项目周期较长,部分项目尚未确认收入。

  净利润亏损扩大的原因则主要归因于研发费用的增加。公司在半年报中表示,2025年上半年数智化系统解决方案营收同比增长15.42%,显示出战略转型初见成效。但在财务造假事件阴影下,市场对其转型成果仍持观望态度。

  过去四年,同辉信息因财务造假而“自我消耗”,如今面临的是重建信任、恢复经营、合规整改和战略转型的多重压力。公司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完成监管处罚流程,妥善处理历史问题,重建投资者信心。

  其次,公司需加快内控体系的全面升级。这不仅包括财务审计制度的完善,更应涉及治理结构、董事会决策机制、风险控制流程等多方面。只有真正建立起“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易造假”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在业务层面,公司需进一步聚焦数智化系统解决方案的核心业务,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技术壁垒和服务能力。当前,数智化转型已成为教育、金融、医疗等行业的主流趋势,同辉信息若能在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将有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公司还需借助战略投资者的支持,稳定现金流、优化资本结构。在当前业绩承压、市场信心不足的环境下,战投方的持续投入和业务协同将是公司走出低谷的重要支撑。

  同辉信息事件再次揭示出一些中小企业在上市后放松合规管理、追求短期业绩的顽疾。部分企业将资本市场视为“提款机”,忽视信息披露真实性,最终不仅损害投资者利益,也自毁根基。

  对于监管层而言,这起事件也是一次实战检验。北京证监局的迅速立案、深入调查、精准追责,展示了监管科技与执法能力的提升。同时,对实际控制人“顶格处罚+市场禁入”的组合拳,也为其他拟上市或已上市企业敲响了警钟。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