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酒店迷你吧成消费陷阱

访客 2025-09-03 15:26:16 14315
酒店迷你吧成为消费陷阱,许多酒店将迷你吧作为额外收费的服务,但部分客人并未使用其中的饮品和零食,却被收取高额费用,这种现象导致消费者对迷你吧产生负面印象,认为其成为不必要的消费负担,酒店应重新考虑迷你吧的设置和服务方式,以避免给客人带来不便和误解。

前两天一大早,就收到朋友小高的信息轰炸。

"这酒店疯了吗?干脆直接去抢吧!30年前会发生的宰客事,没想到2025年还有!"

她在上周末入住某国际联号酒店,半夜口渴又懒得出门,就从客房里的迷你吧顺手拿了瓶可乐。喝完才看见藏在角落里的价格表:一瓶35元。

这是我喝过最贵的可乐。

小高无奈摇头,苦笑。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后发现,用户被酒店迷你吧"刺伤"的经历比比皆是。有人说:"退房一看账单,血压飙升!"还有人称迷你吧是"消费刺客",明明超市卖3元的可乐,标价翻倍还不提前告知。

原本是为了方便用户的迷你吧,怎么就成了众矢之的?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客人变了,世界变了。而酒店迷你吧,却没动弹。

酒店迷你吧"受害者联盟"

曾几何时,迷你吧是酒店的"镀金标配",也是房费的溢价神器。

但到了今天,它好像成了部分酒店最尴尬的摆设。

前几天,有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个梗图,内容让人啼笑皆非,没想到竟引起很多人共鸣和吐槽:

酒店迷你吧成消费陷阱

图源:微博

哈哈哈哈,是本人了,看到房间里的迷你吧都不敢打开;

上次吃了一包花生,花了我30块,长记性了;

同感!酒店迷你吧里面的东西又贵又没新意。

更有甚者直接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发在了社交平台上:

酒店迷你吧成消费陷阱

酒店迷你吧成消费陷阱

图源:小红书

就像有位网友形容的一样:这些酒店本可以大方标明价格,非要小心地抠搜,给人感觉就是既要又要。

酒店迷你吧成消费陷阱

图源:小红书

酒店迷你吧收费单的摆放位置隐蔽,且未放置任何收费提示,消费后才得知高价的客人本能觉得自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毫无反抗之力。这也会导致客人的反感瞬间暴涨。

很明显,小高就是在酒店迷你吧消费被"收割"的那波人。

饮料喝了,钱也付了。就这吧,但之后不会再住这个品牌的酒店!下头!

小高耸肩,无奈又决绝地如此说道。

在平台搜索后发现,网友除了吐槽不提示收费、价格贵之外,还有一个槽点也经常被提及——酒店配得感太高。既想守住品牌形象,又不舍得投入成本。

酒店迷你吧成消费陷阱

图源:小红书

迷你吧免费提供商品本质上是为了拉拢顾客,希望用特色服务去改善服务体验。但同时迷你吧配备的免费物品,也能直观体现出该酒店是否用心,酒店应警惕陷入"自我感动"。

就像上面图片中网友吐槽的一样:"一千块一晚的酒店,迷你吧中仅配了2瓶纯水乐矿泉水",单瓶价格甚至不足1.5元,客人难免会有心理落差。

其实,酒店免费提供商品,客房成本不可避免地会升高。压缩成本固然可以理解,但不要本末倒置。彼时,更应该考虑的是能否满足客人核心需求,是否能达到客人满意体验触点。

酒店迷你吧成消费陷阱

图源:小红书

体验经济崛起,"抢劫式定价"终结

酒店迷你吧自进入市场以来就是收费的,为什么发展到今天反而成了槽点?

酒店迷你吧成消费陷阱

图源:小红书

其一,习惯了"免费提供"的消费者,不愿意再当冤大头了。

酒店迷你吧的定价逻辑,本质上是"地理垄断"。之前,当客人有即时需求又懒得出门时,情愿溢价支付购买。

但今天,便利店和外卖业务发展,弱化了迷你吧提供的便捷性,戳破了地理限制这个泡沫。

酒店房间里,客人打开外卖APP,周围三公里内,奶茶、精酿啤酒、现切水果、甚至解酒药……快的话30分钟就能送达。

尤其是现在的年轻消费者群体,他们精于研究各种补贴策略,消费时喜欢"精打细算"。一瓶酒店迷你吧卖50元的矿泉水,外卖可能连一半钱都花不了。

酒店迷你吧成消费陷阱

图源:小红书

在周边配套和外卖业务的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酒店迷你吧曾经的地理优势显得有些局促。

其二,客人更注重消费体验。现在的客人住酒店需要的不是一包标价离谱的薯片,而是一种花得值的"体验感"。

他们愿意为设计感买单,愿意为社交媒体上的点赞买单,也愿意为一份独特的经历去买单。

但是,很多迷你吧明显与体验经济背道而驰。它们提供的是冰冷的、交易式的、甚至有种"陷阱感"的体验。

其三,酒店设置迷你吧带来的"坪效"和"人效"管理考量。

说起酒店迷你吧,酒店的财务和员工应该是最懂槽点的。

迷你吧的盘点成本居高不下。员工每天要像排雷一样,逐个房间检查、记录、补充,人工成本吞噬了迷你吧本就虚幻的利润。

再来说说物品损耗。客人拿走东西不认账?系统误差?员工内部消耗?这也是一笔算不清的糊涂账。

更可怕的是"幽灵库存"。那些卖不掉的、周期性过期的商品,比如面包等,最后只能选择扔掉。

也就是说,维护管理成本高、"幽灵库存"久置不决等,导致迷你吧成为酒店运营"难题"。

一位酒店经理坦言:"迷你吧部门的工时和损耗成本,早就超过了它的微薄收入。我们只是在为一份‘体面’而硬撑。"

迷你吧或被淘汰,但即时需求不会

一个不创造利润、却大量消耗管理精力的部门,在商业上,一般被称为"负资产",需要有更好的优化措施。

酒店迷你吧的境况正是如此。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迷你吧开始被越来越多酒店淘汰,但客人在私密空间内即时获取饮食的需求仍存在,这足以证明类似迷你吧一样承担即时反馈的载体仍有发展空间。

关键在于,如何去用新时代的玩法去"重生"。

在部分酒店选择"躺平"的时候,还有一些酒店把迷你吧整出了新花样。不仅扭转了客人的刻板印象,还成了宣传当地文化和酒店的加分项。

酒店迷你吧成消费陷阱

酒店迷你吧成消费陷阱

图源:小红书

一种策略是用"免费"换取"好感"。

欢迎饮品。夜床服务时赠送的一杯温牛奶或一块手作巧克力;本地精酿啤酒免费尝鲜。

部分酒店把迷你吧做成"品牌的体验触点"。比如澳门安达仕酒店迷你吧内东西全部免费,吃不完还可以带走;上海璞丽酒店全部免费,还提供大白兔、花生、红酒等。

酒店迷你吧成消费陷阱

图源:小红书

客人入住时感受到的是"惊喜"和"大方",传播效应远超那点可乐成本。这是最粗暴也最有效的品牌投资。

另一种策略是在产品上实现差异化。

一些酒店将本地文化融入到迷你吧当中,将迷你吧变成"微型文化宣传馆"。

比如在迷你吧内填充本地特色:精酿啤酒、手工糕点、小众设计师的挂耳咖啡等,甚至与附近名店联名。

青岛福楼安可傲途格精选酒店,在迷你吧提供青岛钙奶饼干、崂山白花蛇草水等。客人满意的不仅是零食,还是"本地故事"。

第三种策略是重新解构迷你吧。

用科技手段赋能迷你吧,让客人再度拥抱"无感消费"。比如桂林阳朔华美达度假酒店,房间内放置购物二维码,扫码下单,解放人力,机器人送货上门。将把选择权还给客人,把效率还给酒店。

图源:小红书

还有部分酒店将迷你吧功能拆解,融入到其他空间中。

比如:咖啡机配胶囊是工作区的伴侣,小冰箱是存放自己饮料的贴心设施,零食篮可以成为欢迎礼遇的一部分。这样所谓的"迷你吧"就无处不在,却又无迹可寻。

所以,通过迷你吧简单粗暴地获得非房收入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而这正是现代旅客用脚投票,选择了一个更透明、更体验化、更真诚的住宿世界。

时代淘汰的也许不是迷你吧。它淘汰的只是那些一成不变的酒店运营思维。毕竟,拿着旧地图,是找不到新大陆的。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