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罕见红色精灵闪电】6月1日,西藏山南地区夜空上演了一场持续两日的自然奇观——红色精灵闪电。中国摄影师@Paulownia董书畅于5月31日至6月1日期间,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观测点捕捉到这一罕见现象。视频画面中,暗紫色天幕下,红色光柱自云层顶端向上迸发,顶部呈胡萝卜状或水母状红色光斑,底部逐渐过渡为蓝色丝状结构,如同垂落天际的发光绸带。这些光斑宽度达5至10公里,最高可延伸至海拔90公里处,在夜空中持续闪烁十至一百毫秒后骤然消散,与普通地面闪电形成鲜明对比。红色精灵闪电的形成机制至今仍是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主流理论认为,当雷暴云团内部积累的电荷量达到临界值时,会引发云层与上方高层大气间的剧烈放电。这种放电现象产生的电磁脉冲,可激发氮气分子释放600至700纳米波长的红光,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光斑。同时,300至400纳米波长的蓝光因强度较低,通常被红色光谱掩盖。尽管红色精灵与普通闪电均源于电荷积累,但其放电方向截然相反——普通闪电由云层向地面传导,而红色精灵则向上延伸至电离层。
西藏山南罕见红色精灵闪电
【西藏山南罕见红色精灵闪电】6月1日,西藏山南地区夜空上演了一场持续两日的自然奇观——红色精灵闪电。中国摄影师@Paulownia董书畅于5月31日至6月1日期间,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观测点捕捉到这一罕见现象。视频画面中,暗紫色天幕下,红色光柱自云层顶端向上迸发,顶部呈胡萝卜状或水母状红色光斑,底部逐渐过渡为蓝色丝状结构,如同垂落天际的发光绸带。这些光斑宽度达5至10公里,最高可延伸至海拔90公里处,在夜空中持续闪烁十至一百毫秒后骤然消散,与普通地面闪电形成鲜明对比。红色精灵闪电的形成机制至今仍是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主流理论认为,当雷暴云团内部积累的电荷量达到临界值时,会引发云层与上方高层大气间的剧烈放电。这种放电现象产生的电磁脉冲,可激发氮气分子释放600至700纳米波长的红光,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光斑。同时,300至400纳米波长的蓝光因强度较低,通常被红色光谱掩盖。尽管红色精灵与普通闪电均源于电荷积累,但其放电方向截然相反——普通闪电由云层向地面传导,而红色精灵则向上延伸至电离层。这种逆常规的放电模式,使得其能量释放区域远离对流层,形成独特的瞬态发光现象。
观测记录显示,此次红色精灵闪电的活跃程度远超预期。摄影师董书畅透露,在连续两夜的拍摄中,红色精灵闪电每隔1至2分钟便会出现一次,甚至出现四五个光斑同框的密集场景。这种现象与5月20日凌晨南亚地区对流云团的剧烈活动密切相关。强对流产生的云团内部,小水滴剧烈运动导致电荷分离,正电荷聚集于云层上部,负电荷沉积于下部,形成巨大的电位差。当电位差突破空气击穿阈值时,不仅引发普通闪电,更在云层上方激发出大规模的红色精灵放电。这种能量释放的连锁反应,使得高层大气中的氮气分子持续被激发,形成持续性的光斑群。
捕捉红色精灵闪电的难度堪比“大海捞针”。该现象持续时间极短,单个光斑的存续时间不足三分之一秒,且出现方位完全随机。观测者需在雷暴天气发生地100公里外寻找无光污染的观测点,同时需配备低光度相机、广角镜头及赤道仪等精密设备。即便满足所有条件,成功率仍不足1%。董书畅团队此次能成功记录,得益于其长期积累的观测经验。他们提前一周通过卫星云图锁定南亚对流云团动向,选择山南地区作为观测点,并携带专业级天文摄影设备。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团队需克服低温、缺氧等恶劣条件,连续两夜守候至凌晨,最终在数百次尝试中捕捉到这一自然奇观。
红色精灵闪电的发现历程充满偶然性。1989年,明尼苏达大学科学家首次通过气象观测飞机拍摄到彩色影像,揭开其神秘面纱。此后,全球科学家逐步确认其与雷暴活动的关联性。2022年5月,中国摄影师在西藏普莫雍错曾记录到红色精灵闪电群,伴随出现的还有巨大喷流等中高层大气放电现象。此次山南地区的观测,进一步拓展了该现象的地理分布记录。尽管红色精灵闪电本身对人类活动无直接影响,但其作为高层大气物理过程的“指示器”,对研究地球电离层与对流层能量交换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红色精灵闪电的影像资料,迅速在社交媒体引发传播热潮。相关视频在抖音平台播放量突破2000万次,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5亿,网友将其称为“宇宙级烟花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专家指出,红色精灵闪电的观测价值不仅限于科学层面,其视觉震撼力更激发了公众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未来或可通过卫星监测网络实现对该现象的常态化追踪,为高层大气物理研究提供更多数据支撑。
在西藏山南的夜空中,红色精灵闪电如昙花般短暂绽放,却为人类认知自然打开了一扇新窗口。这场持续两日的视觉盛宴,既是地球大气能量释放的壮丽展现,也是科学探索精神的生动注脚。当镜头定格那些转瞬即逝的光斑时,人类对宇宙奥秘的追寻,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以上就是【“西藏山南罕见红色精灵闪电】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佐伊经验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联合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发布者:佐伊经验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esthesia.org.cn/15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