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略与战术,印度问题的双面观察
本文强调在战略上应轻视印度,不可被印度的表面实力或声势所吓倒,但同时要求在战术上高度重视印度,充分准备应对与印度的任何冲突或竞争,在战略上保持自信,在战术上保持谨慎,这是处理与印度关系的正确态度。
湿婆神还要不要继续信?
婆罗门还要不要继续当人上人?
达利特贱民的地位能不能提高?
全国的语言要不要统一?
基础设施要不要翻新升级?
是否要移风易俗......
以当下印度的情况,我感觉这几个问题就够喝一壶的了。
毕竟,大规模的工业化必然带来数以亿计的产业工人,而如此巨大的产业工人阶级的存在,又势必会对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冲击。
别忘了:
就算是大清,靠着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也是能自己设计、制造洋枪洋炮和轮船的。
就算是大清,靠着几千万两的银子,也是能买来一个纸面数据相当强悍的北洋水师的。
就算是大清,人口和出生率也是吊打当时全世界的。
甚至,大清连GDP都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那一档。
但你要说大清的制造业能和当年的列强们掰手腕,那就是搞笑了。
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并不需要对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有过多的担忧——印度制造业有大量的结构性、根本性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正在严重制约印度制造业的发展,而我们在短期内基本看不到印度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
二、战术上重视
虽然宏观的战略上我们应当有足够的自信去藐视印度制造业,但在微观的战术层面上,我们也必须对印度制造业在某些领域的进展有充足的警惕意识。
早在iPhone17系列之前,从iPhone14开始,苹果就已经开始了产能大转移。
中美之间的矛盾、疫情带来的供应链危机等等当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更关键的,其实是成本问题。
“一个负责组装iPhone的印度工人,月工资不到1000人民币。”
如此低廉的人力成本,对于苹果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为了这样的诱惑,苹果早早就开始鼓动包括富士康、纬创之类的代工厂、供应商向印度转移了。
甚至,连二级供应商们也都在往印度转移——以印度之前薄弱的工业基础,印度本地制造零部件的比例连30%都不到,这也就导致包括材料、模组、生产线设备、检测设备等等企业也要往印度进行转移。
虽然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国企业,虽然说iPhone所需要的核心零部件都是中国提供的。但这样的转移,势必会为印度培训出相当数量的熟练工人,势必会让印度本地也崛起一批能够提高合格产品的企业。
仅仅靠iPhone产业链的这些熟练工人和企业,当然是没办法让印度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全面工业化的,但这却完全足够让印度在消费电子领域获得空前的实力提高。
原因很简单:既然iPhone布局印度了,那么华为、小米、Oppo、Vivo等国产手机厂商没理由不跟着去布局,没理由不去利用一下印度的低成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华米OV四家,其实都在印度有着成熟的供应链和经销商网络。
而这无疑又给印度提供了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增强了印度培育本土消费电子品牌的底气。
“市场换技术”这一招,并非是中国独享的专利。
老局担忧的也恰恰就在于此:中国当年通过参与iPhone的生产,点亮了“智能手机生产”的科技树,培养了大量熟练工人和配套企业,最终让“智能手机设计、制造”成为了一种“公共品”——只要你有钱,你就能在中国市场上招募到一批能从0开始设计、制造手机的人才——而现在,印度也很快就会获得这样的“公共品”了。
而这群人的能力,又何止局限于手机呢?家电不能做吗?无人机不能做吗?电动车不能做吗?
更不要说印度人如果把这些生产经验和技术应用到军事上会如何了。
印度或许永远也不会有像我们这样独立自主全面的工业体系,但似乎印度人也并不care这个——和一切看“绩效”说话的中式赢学不同,对印度人而言,只要有几个能在国际上叫得出名字的印度品牌,只要能拿出一两个还行的武器装备,就足够他们“Ja Hind!Ja Hind!”地“赢赢赢”了。
结尾:“焊死车门”的艺术
“战术上重视印度”的本质,其实是对市场经济的敬畏,以及对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的尊重。
在老局看来,资本永远逐利,产业永远向成本最低的地方转移,我们是不能逆潮流而动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袖手旁观、无所作为。
既然许多部门注定要往印度转移,那你搞强制性一刀切禁令显然就落了下乘,你让它为你所用不好么?
对中国来说,要做的并不是严防死守不让产业外流,而是要学会“上车之后,焊死车门”——让印度获得生产能力是没问题的,让印度进军高端是万万不可以的。
既然注定要转移,那不如有组织地进行应对——我们要做的是让中国的整机厂和供应链巨头一起组队去印度,形成“中国军团”。然后,把组装这种“脏活累活”全部都丢给印度人,把利润最厚的芯片、屏幕、研发设计留在国内,让他们赚个打工的钱,我们赚利润的大头。
对于特别有才华的印度人,我们完全可以将他们转化为我们的代言人,让他在印度本地为我们服务。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自己不能停。
我们不能只想着怎么在低端环节卡别人脖子,自己必须拼命往产业链顶端爬,去搞更先进的芯片、更牛的操作系统、更颠覆性的技术。当我们永远领先它一代甚至两代时,它无论怎么追赶,都只能跟在我们后面吃灰。
我们是一点点追着外企赶上来的,外企的套路,我们太了解了。是时候把这些套路,也用在某些人身上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