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职场人的赛博续命,金钱与焦虑交织的虚拟世界

访客 2025-11-27 15:01:24 32746 抢沙发
本文探讨了职场人普遍存在的集体焦虑现象,其中涉及一种被称为“赛博续命”的现象,职场人士通过花费金钱来延长自己的在线时间,以应对工作压力和竞争压力,这种现象反映了现代职场人的焦虑心态和对工作效率的过度追求,文章指出,这种焦虑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和心理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和解决。

职场人的赛博续命,金钱与焦虑交织的虚拟世界

题图来自:AI生成

“卷王”默默按动手腕上一块黑色设备的开关。随着幽蓝指示灯的闪烁,毫无防备的手臂肌肉猛烈抽搐,五官因瞬间电流的刺痛而扭曲,眼神却重新聚焦在写不完的代码或背不完的考点上。

这个画面可能就发生在你我身边,而这种被戏称为“杨永信模拟器”“赛博悬梁刺股”的玩意儿,其本体在国家药监局的注册名单里,其实只是一台朴实无华的“防晕车止吐仪”,与提神抗疲劳没有任何关系。

成千上万的“打工人”却愿意掏出几百上千元,买回这个原本用来治呕吐的“医疗器械”,用“花钱电自己”这种近乎荒诞的方式,对抗生理极限。


老技术的“概念炼金术”

其实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提神手环”底层技术都是“经皮神经电刺激技术”。这项技术也并非新鲜事,仅仅是通过用特定频率的微电流刺激手腕内侧正中神经,调节迷走神经活动抑制胃肠道蠕动,让人“别吐”。

这就是为什么它能防晕车、止吐。然而任何生物电刺激都伴随着副作用,当电流超过“治疗阈值”而逼近“痛觉阈值”时,人体会产生强烈的麻刺感、肌肉抽搐甚至疼痛。这种强烈的感官冲击,会瞬间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从而产生“提神”的副产品。

头部医疗器械企业如舒乐定,其产品已获得美国药监局认证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销售。然而,在京东和天猫的评论区,关于“开车防瞌睡”“考研复习防睡着”的关键词提及率在过去两年内呈现出指数级增长。

对于医疗器械大厂而言,他们的研发目标是“让电流更温和、止吐更有效”。而对于急于变现的低端商家和急于清醒的消费者而言,逻辑被倒置了,“不够痛就是没电了”,将其裸露为一种纯粹的感官刺激工具。

原本需要精密算法控制脉冲波形、频率以确保“无痛止吐”的医疗技术,被大量低端消费电子厂商通过低价打法进行了“降维打击”。在拼多多和淘宝上,大量售价在50—100元的“白牌”手环,往往缺乏精细的神经调控芯片,只是简单粗暴地输出电流。

对于追求“即时满足”的现代人来说,喝一杯咖啡,咖啡因进入血液、穿过血脑屏障、拮抗腺苷受体通常需要30到45分钟,而戴上手环按下按钮,“滋”的一声,清醒是毫秒级的。


供应链的魔法,重塑“电击”成本

如果说需求的异化是导火索,那么国内强大的供应链则是这一现象的助燃剂。在十年前,类似“提神手环”这样的进口神经调控设备,售价动辄一两千元,且需要配合专用导电凝胶使用,属于典型的“富人医疗玩具”。

然而,依托珠三角成熟的电子医疗产业链,国内企业迅速攻克了核心技术壁垒。厂商开发了特殊的金属触点或导电橡胶,利用汗液或皮肤自然湿润度即可导电,彻底去除了耗材成本。这一改进直接扫清了该产品从“低频医疗器械”迈向“高频消费电子”的最大障碍。

更何况国产医疗级MCU不仅性能过剩,而且价格极低,使得将TENS模块植入一个几十块钱的手环模具中成为可能。这种“华强北效应”使得“电子咖啡”的门槛极低,能够很方便地找到大量提供“提神手环”PCBA板的方案商,单板价格甚至低于一杯瑞幸咖啡。

这种极致的成本控制,让商家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在抖音、快手等流量平台进行大规模投放。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奇特的市场分层:金字塔顶端是主打FDA认证、强调安全舒适的专业医疗品牌,金字塔底座则是无数打着“黑科技”“悬梁刺股”旗号的白牌军。

而正是这些白牌军,通过极低的价格让“电击提神”成为一种可以被轻易尝试的大众娱乐。从备战高考的学生,到冲刺KPI的白领,再到长途货运司机,都是他们的目标客群。将防晕车手环重新包装为“电子咖啡”,堪称是一次教科书级别的营销定位转移。

而且“电子咖啡”的流行,还折射出一种极简主义的效率崇拜。在传统的提神仪式中,泡茶、冲咖啡本身包含着一种“休息”的隐喻,你需要站起来,走动,等待水开,闻香,啜饮。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微小的心理按摩。

但是“电击手环”不需要你离开工位,甚至不需要你停止敲击键盘。在电商详情页中,商家往往会用红色的加粗字体标注:“拒绝咖啡因依赖”“一键脉冲唤醒”“模拟针灸提神”,字里行间都透露出“科技改变生活”的味道。


“痛感经济”的死结

然而目前市面上大量主打“提神”的手环,普遍在产品分类上自称为“按摩仪”或“电子玩具”,试图规避医疗器械的监管。因为一旦被定义为医疗器械,就不能随意宣传“提神醒脑”这种未获批的适应症。

所以偷换概念成为最划算的方式,不需要研发任何新技术,不需要改变任何硬件结构,只需要改改说明书的话术,把“止吐”两个字藏在角落,把“提神”两个字印在封面上,一个万亿级的焦虑市场就被撬开了。

在小红书、B站、抖音这些流量高地,商家工商构建了一个“洗脑闭环”。他们投放大量的KOL,针对考研党、程序员、夜班司机等特定人群进行精准轰炸。在这些推广内容中,博主们更是绝口不提它的医疗属性,而是把它包装成“黑科技”“通宵神器”。

所以说商家如果是始作俑者,那么算法和社交媒体就是这场闹剧的“扩音器”和“共谋者”。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算法嗜好“猎奇”,而“花钱电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和传播张力的奇观。

在短视频平台上,博主们面部扭曲、手部抽搐甚至被电得从椅子上弹起来的夸张反应,比任何平铺直叙的产品介绍都更能抓取用户的眼球。商家深谙此道,他们不再掩饰产品的副作用,反而开始推崇“痛感”。

在营销话术里,“痛”被重塑为一种美德,一种“清醒的代价”,一种“努力的证明”。评论区里那些“开到五档手抖得握不住笔”“电一下天灵盖都通透了”“那种酥麻感让人上瘾”都成高赞的神评。

商家精准收割了因焦虑而扭曲的心理需求,他们把“痛苦”打包,贴上“上进”“自律”的标签,卖了个好价钱。而对于许多购买者来说,这个手环其实就是一个“赎罪券”,用来救赎那个不够专注、想要偷懒、肉体凡胎的自己。

尽管在短期内凭借猎奇效应和职场焦虑收获了可观的销量,但从长周期的产业视角来看,这种建立在“痛感经济”基础上的商业模式具有天然的脆弱性。依赖痛感提神注定是一条不归路。人体的神经系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

当正中神经长期受到同一频率、同一强度的电刺激时,神经元对信号的敏感度会逐渐降低,大脑会自动“过滤”掉这种常态化的背景音。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长期用户反馈“一开始一档就受不了,现在开到最大档也没感觉”的原因。

为了维持同样的“提神”效果,用户被迫不断调高强度,或者延长使用时间。然而,人体皮肤和神经的承受力是有限的。这导致产品的生命周期极短,用户很快会因为“电击无效”而弃用,复购率极低。

与咖啡因通过拮抗腺苷受体产生的化学依赖不同,电刺激的耐受性产生得更快且更难逆转。这就决定了“电子咖啡”只能是收割一波流量的网红产品,而无法成为像咖啡那样具有高复购率、长生命周期的消费品。

其次,安全隐患是悬在这一品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TENS技术虽然成熟,但其前提是严格遵循医疗规范使用。目前市面上大量作为“提神工具”销售的手环,其使用时长和频率远远超过了医疗建议的范畴。

长期、高频地刺激正中神经,存在导致神经损伤的风险。正中神经是控制手部感觉和运动的重要神经,过度的电刺激可能导致手指麻木、感觉异常甚至肌肉萎缩。此外,电流通过皮肤时会产生热效应和化学效应。

在廉价白牌产品中,由于电极片材质低劣或电流控制电路设计缺陷,极易导致皮肤灼伤。尤其是在出汗的情况下,不稳定的电流脉冲可能造成瞬间的刺痛性损伤。这种“以痛换醒”的模式,终究是焦虑情绪与过剩产能碰撞出的一朵畸形浪花,注定无法长久。

本内容由作者授权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立场。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tougao@huxiu.com。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274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