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村庄的铁路弯道,竟成了村民口中的“死亡弯”。近日,“焦柳铁路穿村致19人身亡”一事引发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铁路沿线安全防护的长期短板,也引发了公众对如何有效预防类似事故的深刻反思。
数据显示,在这十多起事故中,遇难者以老年人、小孩和聋哑残障人为主。他们或因行动迟缓无法及时避让,或因听力障碍听不到火车鸣笛警告,生命在瞬间消逝。例如,今年4月6日,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宋家湾村一名15岁的残障留守女孩宋玉莹就在焦柳线铁轨上丧生;而最小的遇难者年仅1岁半。这些鲜活生命的离去,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焦柳铁路作为我国三横五纵干线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78年建成通车以来,一直承担着晋煤、豫煤南下的重要运输任务。然而,这条连接河南焦作与广西柳州的普速铁路,在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却给途经的村庄埋下了安全隐患。以宋家湾村为例,铁路从村子腹地穿过,将村庄一分为二。村民们上山耕作、下山出行都需要频繁横跨铁轨,这种“住宅与铁路共生”的格局延续了40多年。
事故发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但地形限制和设计缺陷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焦柳铁路是一条典型的山区铁路,其选线体现了“靠山、隐蔽”的特点,但也因此形成了多处弯道和隧道。特别是在宋家湾村3组的K952+480处,有一段长约百米的弯道,被村民称为“死亡弯”。这里至少有8人被撞身亡,原因在于弯道和沿线树木遮挡视线,加之火车鸣笛时有时无,行人往往察觉到危险时已来不及躲避。
尽管铁路部门已在“死亡弯”设置了4处安全警示标识,并安装了一个自动播报的安全提醒喇叭,但实际效果有限。许多村民出于便利考虑,仍然习惯性地跨越铁轨,而不愿绕行较远的桥洞或涵洞。此外,部分村民的房子紧邻铁轨,甚至大门正对铁轨,进一步增加了风险。
那么,为何不采取更彻底的封闭措施?根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设计开行时速120公里以上的铁路需强制实行全线封闭,而焦柳线的设计时速刚好是120公里,因此安装防护栏并非强制要求。同时,由于焦柳线属于战备铁路线,承担政府任务较多,且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资金投入受限。加之沿线分布大量住宅和农地,封闭工程涉及征地拆迁及村民安置等问题,实施难度较大。
尽管如此,防护栏的缺失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安全问题。事实上,已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例如,2018年修建黔张常高铁期间,铁路公司在宋家湾邻村禾家村的焦柳线沿线安装了防护栏,此后再未发生人员伤亡事故。这表明,通过物理隔离手段,能够显著降低事故发生率。
面对持续数十年的风险暴露,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张家界工务段近期作出回应,决定对该区间实施防护栅栏封闭工程,并计划于今年6月正式施工。同时,还将在宋家湾村路段附近修建2处交通涵洞,方便村民出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相关建设在今年2月已完成现场踏勘,但在4月6日,仍发生了15岁女孩宋玉莹丧命的悲剧。如果防护措施能更快落实,或许这起悲剧可以避免。
持续数十年的风险隐患,最终导致17条生命的逝去,才换来实质性的解决行动。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教训:堵上风险敞口,应当多些紧迫感和未雨绸缪,而非总是在事故一再发生后才“亡羊补牢”。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铁路部门,都应以此次事件为契机,重新审视并优化铁路沿线的安全防护体系,确保类似悲剧不再重演。毕竟,每一条生命都值得被守护。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联合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发布者:联合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esthesia.org.cn/12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