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趣解商业
"奶粉第一股"贝因美又遇到麻烦了。近日,贝因美、董事长谢宏以及多位高管收到了浙江证监局出具的监管措施决定书。
浙江证监局在现场检查中发现公司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公司收入确认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上述事项导致公司定期财务报告披露不准确;二是公司控股股东贝因美集团有限公司存在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情形,控股股东 2021 年和 2022 年分别占用公司资金 3091.66 万元和 1693.55 万元,上述资金在当年内归还公司;三是公司对广西全安圣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财务资助事项未及时审议并披露。
图片来源:企业公告
不过,贝因美在公告中表示,"本次行政监管措施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此事之前,4月9日和4月14日,贝因美曾两次发布《关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的公告》,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不存在关于本公司的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或处于筹划阶段的重大事项",也"不存在违反公平信息披露规定的情形"。
1.又遭处罚
这并非贝因美首次出现违规行为。天眼查显示,2017年至今,贝因美和多位公司高管因业绩预测结果不准确或不及时和未依法履行其他职责、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件等原因,多次收到浙江证监局、深圳证券交易所出具的警示函、监管关注和公开批评。
图片来源:天眼查
贝因美及相关人员近年来多次被警示、批评,反映了其内部可能存在管理问题,这点从近年来贝因美高层频繁更迭或许也能看出来。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以来,贝因美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董秘和其他高管多次发生变动,其中董事长一职在谢宏2011年辞职后,先后由朱德宇、黄小强、王振泰接任,2018年又回到了谢宏手中。据"蓝鲸财经"报道,仅2021年上半年,贝因美董事、监事及高层的变动人员高达约20人。
与此同时,贝因美还曾被"戴帽",变成"ST因美"。2011年上市,成为"奶粉第一股"的贝因美,高光时刻没有持续太久。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亏损,其股票因此被实施退市风险预警。之后,虽然贝因美通过外部输血、资产重组、股权投资等方案扭亏为盈,顺利摘帽,但贝因美却没有回到辉煌时期。
2.贝因美"掉队"?
截至发稿,贝因美并未发布2024年财报。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年初至报告期末,贝因美营业收入为20.8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72亿元,实现了同比双增长。但是拉长时间线来看,贝因美的业绩并不稳定。2021年,其营业收入同比下滑,虽然2022年和2023年再次实现同比增长,但增幅不算大,分别为6.98%和0.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方面,2022年由盈转亏。
贝因美曾位于国内奶粉和母婴行业第一梯队,但如今,已经与头部品牌拉开了距离。仅从营收规模来看,伊利的营收规模在2021年突破了1000亿元,蒙牛在2023年也已接近1000亿元,飞鹤稍微逊色,近五年都维持在200亿元左右。相较之下,贝因美有点不够看。
贝因美为何掉队?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从行业来看,一方面,伊利、蒙牛等国内品牌,达能、美赞臣、雅培等国际品牌在国内市场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另一方面,智研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开始,国内婴幼儿奶粉行业市场规模总体在下滑。
从内部来看,公司频繁违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贝因美也曾多次被曝出质量问题。婴幼儿、儿童奶粉是贝因美的重要产品之一,贝因美在官网宣称,其使命之一是"帮助宝宝健康成长"但是社交平台上,多位妈妈发帖称奶粉中有虫子、头发等异物,奶粉味道发酸导致宝宝肠胃炎等。
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当然,近年来,贝因美也在做新的尝试,比如特医食品,即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然而,伊利、飞鹤、圣元等品牌也在布局特医食品,去年,贝因美还与旗下特医食品的经销商对簿公堂,特医食品能否成为贝因美的第二增长曲线,是个未知数。
对目前的贝因美来说,其外部和内部面临的压力都不小。不过,相较外部考验,其内部面临的挑战更应引起重视。市场规模增速放缓、行业竞争压力加大,贝因美若是要变革,或许要加快脚步了。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联合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发布者:蓝鲸新闻,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esthesia.org.cn/4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