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便”能治病,竟不是天方夜谭,其背后暗藏着严肃的科学原理。
这一古老的偏方,在现代医学的解码下,演化为了从健康人粪便中提取功能菌群,再移植给患者的“菌群移植”技术。
2020-2022年前后,其更广义的概念“微生态疗法”曾一度站上风口,受到资本和临床的青睐。而今,一笔新的融资让行业的目光再次聚焦。近日,国内菌群移植领域的先行者承葛生物宣布完成由金阖资本领投的过亿元战略融资,令这家已深耕近十年的公司获得了广泛关注。
现代生活方式、抗生素滥用等因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侵蚀着人类的肠道健康,导致全球范围内肠道微生态失衡的人群数量激增。大量前沿研究已证实,肠道菌群的紊乱与多种看似不相关的疾病密切相关,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如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如自闭症、抑郁症),甚至影响着肿瘤免疫治疗的成败。
作为一种能系统性调节复杂菌群网络的创新疗法,承葛生物的精准菌群移植技术,为干预上述疾病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那么,以菌群移植技术为代表的微生态疗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这个刚萌芽的赛道,未来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在多个入局者中,承葛生物的核心壁垒有哪些?
带着这些问题,36氪访谈了承葛生物董事长肖传兴,以下是对话内容(经编辑):
36氪:您最初在三甲医院工作,是什么契机让您决定从体制内走出来,创立承葛生物?
肖传兴:我算是中国最早探索菌群移植临床应用的医生之一,2012年读博时就在进行菌群移植的标准化临床研究,最初的动力主要是发论文。
但随着研究深入,发现这个技术确实有效,能治疗很多疾病。我们发表了全球第一篇关于菌群移植治疗乙肝的论文,刊登在肝病领域顶刊上。这篇文章后来引起了钟南山院士团队的关注,他们的一位朋友接受治疗后效果非常好,这也为我们后续获得南山健康产业基金的天使轮投资埋下了伏笔。
但真正让我下定决心创业的,是2015年治疗的一对自闭症双胞胎。治疗三个月后,这对孩子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这让我意识到,如果菌群移植有这样的临床效果,那的确是值得我做一辈子的事业。
医学生的初心都是救死扶伤。当技术(我们自己搭建了最早的研发平台)、临床需求、人生价值和资本支持这几个要素都齐备时,“天时地利人和”,我就出来创业了。
36氪:从2016年成立至今,公司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肖传兴:最大的挑战主要有两个,一个在内部,一个在外部。
内部的关键是早期股权结构设计不合理,天使轮融资后,创始团队只占50%的股权。因此,团队耗费了大量时间回购股份,直到最近一轮融资前,我有公司控股权和100%投票权,才算真正解决了股权分散的问题。
创业过程中,外部最大的挑战是政策空白。 承葛花了大量精力去开拓和推动菌群移植技术的合规收费。现在,肠道菌群移植技术已经获得了国家卫健委的官方认可,并被纳入《全国医疗服务技术规范(2023年版)》。我们在全国21个省也拿到了医保局的自费项目收费编码,实现了商业上的合规闭环。同时,在生产资质上,我们也获得了国家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批准的采集和保藏许可。
36氪:承葛生物的核心技术是“精准菌群移植”(PMT),它和传统的菌群移植相比,“精准”体现在哪里?技术壁垒是什么?
肖传兴:菌群移植技术至今可以分为四个时代。1.0 时代要追溯到1700多年前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其中记载的“黄龙汤”就是最早的雏形,完全依赖于经验。
2.0时代是标准化工艺的起步。大约在2012年前后,全球的临床研究者开始尝试使用标准化的流程和设备来处理菌群,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菌群移植(FMT)开始作为一种标准化的医疗技术被探索 。这两个时代的迭代主要集中在制备工艺上,但忽略了最核心的问题:供体和受体的个体差异性。
目前,我们所处的是菌群移植3.0时代,即精准菌群移植(PMT)。 PMT不再是“工艺思维”,而是“临床思维”。“供体-受体精准配型技术”,通过包含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在内的算法模型,为每一位患者从庞大菌库中匹配最适合他的“个性化”菌群 。
简单来说,之前的移植是“有什么菌,就移什么菌”,而PMT是“患者缺什么菌,我们就精准地补什么菌”,这可以直接提升疗效。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例,传统方法的有效率约在40-50%,而通过我们的精准配型,有效率可以稳定在80%以上。
菌群移植的下一个时代,则是将其作为“活菌药物”(LBP)进行开发,目标是拿到药监局的IND批件,实现从“技术”到“药品”的跨越 。
36氪:实现精准匹配的前提,是需要一个规模巨大且足够多样化的菌群库。承葛在这方面是如何布局的?这是否构成了核心壁垒?
肖传兴:菌库正是我们的核心壁垒之一。中国地域辽阔,饮食习惯差异巨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肠道菌群也完全不同。内蒙吃牛羊肉的和厦门吃海鲜的,菌群结构天差地别。你不能把“海鲜菌”移植给一个需要消化牛羊肉的人。
因此,我们成立了“中华菌库联盟”,在全国建立了13座菌群库,覆盖了从华南到东北、从沿海到新疆的广大区域,以确保能为不同地区的患者找到最匹配的本土化菌群。
建立菌群库的壁垒非常高。首先是资金壁垒,每一座都是GMP级别的生产基地,建设和运营成本都是千万级的。其次是标准壁垒,从菌库的建设规范、样本采集、制备技术到质量控制,全套行业标准都需要探索制定,很多标准由我们牵头制定,这些标准都可以在国家标准网上查到。
36氪:在商业化层面,承葛生物的市场策略是怎样的?目前在医疗机构的准入和推广中还存在哪些挑战?
肖传兴:我们的定位始终是一个平台型企业,坚持做To B业务。我们专注于技术研发、菌株生产和供应链管理,持续优化产品质量和技术,然后通过赋能代理商、渠道商等B端客户去进行市场推广。
在医院准入方面,挑战依然存在。首先是医生教育,消化科的医生对我们的技术认知度较高,但其他科室的医生还需要一个接受和了解的过程。其次,入院流程也比较特殊。它不像药品进药剂科、器械进设备科那样有成熟的路径。菌群移植作为一项医疗新技术,归属医务科管理,我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做市场教育。
至于价格,目前在医院单次治疗的费用大约在8000-12000元,一个疗程(通常三次)在3万元左右,属于纯自费项目。我们已经开始与商业保险合作。
36氪:承葛生物2024年销售额在2亿以上,现金流非常充裕。那么最新一轮融资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肖传兴: 我们自身的利润完全可以覆盖包括活菌药物管线在内的研发成本。所以,这是一次战略性融资。
投资方金阖资本是金域医学旗下的产业基金。金域在全国有数万家医院的准入渠道,而我们的菌群基因检测样本量是全国最大的。这次股权投资合作,可以极大地加速我们检测业务在全国医院的铺开,实现产业资源协同。
36氪:您如何看待菌群移植技术未来的市场规模?
肖传兴: 我认为菌群移植行业才刚刚开始萌芽,可能只释放了不到5%的潜力。该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安全且普适,一项技术获批进入医院,就可以应用到全院所有科室。目前医学指南中提到与菌群相关的病种有85个,这意味着它就像是85款药的集合体。这还仅仅是严肃医疗市场,大健康市场的想象空间更大。我们保守估计这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但要达到这个规模,还需要漫长的市场教育过程。
36氪:承葛生物的核心团队稳定,很多高管履历出色。您认为凝聚团队的核心是什么?
肖传兴:我最骄傲的就是我的团队。从创业至今,核心高管团队只进不出。这里面,利益保障是基础。我给的不是期权,是实打实的股权,并且有明确的规则,大家都很认可。
但更根本的,是使命感。什么样的人吸引什么样的人。我当初放弃医生工作出来创业,是被救助自闭症儿童的故事所感召。我吸引来的这群伙伴,也都是认同这个使命的人。比如我们智药事业部的CEO,他是一位海归博士,我跟他说:“你做别的研究,可能一辈子都停留在环境领域;但跟着我,我们可以一起救死扶伤。”
我们还有很多高管,之前在阿里、同程、大型跨国药企,之前年薪百万,但都愿意加入我们。这件事有巨大价值和社会意义,大家相信的,不仅仅是我个人,更是相信我们共同选择的事业,它的远期回报一定是巨大的。
36氪:公司名字“承葛生物”有什么特殊渊源吗?
肖传兴:这个名字源于东晋时期的医学家葛洪和他所着的《肘后备急方》。这本书里记载了用“粪汁”治疗急症的药方,这是菌群移植最早的雏形。巧的是,屠呦呦先生发现青蒿素的灵感,也同样来源于这本书。所以我们常说,菌群移植和青蒿素“同根同源”。
“承葛”,就是“传承葛洪之精华,守正医学之创新”。这个名字时刻提醒着我们,我们做的是一件有历史传承、又能开创未来的事情。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联合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发布者:联合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esthesia.org.cn/22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