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海嘉里(青岛)食品工业园的故事,是山东营商环境优化与外资吸引力提升的生动缩影。从最初的3亿美元投资到如今的18亿美元,这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持续加码,不仅彰显了其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更折射出地方政府在服务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的积极探索。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通过将运输方式从公路改为铁路,益海嘉里的物流成本每吨下降了50多元,整体运费减少了近30%。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一场由企业主动召集、9个政府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这种“企业牵头、政府响应”的新模式,打破了传统政企互动的单向格局,实现了问题解决的高效闭环。正如胶州市洋河镇副镇长徐冰所言,“做到了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这不仅是对服务理念的升华,更是对企业需求的精准把握。
案例场景化描写让故事更具代入感。在益海嘉里的生产车间,一桶桶食用油被装进集装箱,即将通过铁路发往中西部地区。而在此之前,高昂的公路运输费用曾成为企业拓展市场的瓶颈。如今,随着物流成本的降低,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实现显著增长,企业负责人赵月鸿对此深有感触。这样的转变,离不开政府与企业的深度协作,也体现了政策红利转化为实际效益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这种协作并未止步于单一问题的解决。自项目落地以来,29次联席会议累计解决了200多项建设与发展中的难题,涵盖交通、水电、土地等多个领域。从最初的“如何建设得更快”到如今的“如何发展得更好”,会议议题的变化反映了合作层次的不断深化。最新一次会议聚焦打造特色食品产业园,旨在进一步降低原料物流成本,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益海嘉里的成功并非孤例。作为链主企业,它带动了中储粮、福佳祥物流等17家上下游企业的落户,总投资达115亿元。这种以点带面的产业链招商模式,不仅增强了外资黏性,还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效应,为区域经济注入持久活力。
益海嘉里(青岛)食品工业园的实践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外资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的构建,既需要政府的主动作为,也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当双方形成良性互动,便能释放出巨大的协同效应。从这个角度看,益海嘉里的故事不仅是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的典型案例,更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优化服务、创新机制,真正实现政企共赢,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联合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发布者:联合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esthesia.org.cn/11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