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摩擦的缓和正在为中国的出口企业带来新的转机。以江苏华腾个人护理用品有限公司为例,其相关负责人穆龙生在5月13日收到美国合作伙伴Kroger的订单邮件,标志着此前因关税问题中断的合作重新恢复。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中美经贸关系对全球供应链的深远影响,也反映了中国企业在复杂国际贸易环境中的韧性与调整能力。
今年4月以来,由于中美关税摩擦升级,包括Kroger在内的多家美国零售商暂停了对中国供应商的下单。数据显示,当时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比例高达145%,这对许多中小企业造成了巨大压力。然而,随着5月12日中美双方宣布就部分关税问题达成初步协议,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的关税加征比例将从145%下调至30%,这为企业带来了喘息之机。穆龙生表示,尽管订单晚了两个月,但工厂正加班加点赶工,同时欧洲、巴西等地新增订单弥补了部分损失,整体销售情况趋于乐观。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江苏艾瑞服饰有限公司。该公司业务经理孙青提到,新协定出台后,客户要求将部分订单转移回中国生产,因为中国工人效率高、失误率低。不过,作为服饰类企业,该公司仍需承担此前因“芬太尼问题”增设的20%关税,导致与东南亚相比存在27.5%的税率差。因此,大部分客户仍优先选择东南亚工厂下单,公司订单量尚未完全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为了应对困境,孙青的工厂开始尝试出口转内销,与国内零售商如大润发旗下的M会员店合作,解决库存积压问题。
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中国工厂的优势依然显著。即便面临关税摩擦,许多美国客商仍愿意支付更高价格进口中国商品。穆龙生指出,替代中国厂商并非易事,因为其他国家的工厂需要通过复杂的验证审批流程,且配套供应链不如中国齐全。此外,货期也是重要考量因素——东南亚工厂通常需要40天交货,而中国只需25天。这种优势使得部分美国客户在寻求替代方案未果后,再次选择与中国企业合作。
经历此次风波,中国企业更加注重风险防范。穆龙生计划未来迁厂或拓展全球订单,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孙青则表示将谨慎分配订单来源,分散经营风险。与此同时,中国零售商抓住机遇向外贸企业伸出橄榄枝。例如,永辉超市为出口受阻的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商品最快可在15天内上架;青岛力泰农产品有限公司通过大润发渠道每天消耗2吨库存,国内市场增长超出预期。
随着美国订单逐步回归,大洋彼岸因关税摩擦引发的物价上涨或将得到缓解。此前,美国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智慧探查”公司追踪发现,自4月9日起亚马逊平台上的930种商品平均涨价29%,涉及服装、珠宝、家居用品等多个类别。如今,随着关税政策调整,这些商品的价格有望回落,进一步稳定美国消费者的生活成本。
总体来看,中美关税摩擦的缓和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复苏机会,也促使中国企业更加注重多元化布局与风险管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平衡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关系,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课题。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联合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发布者:联合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esthesia.org.cn/11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