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五一拿身份证消费就减免25%】近日,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建议:五一黄金周拿出一万亿的真金白银促消费,老百姓只要拿身份证去消费就减免25%,通过这个方式把消费带动起来。他表示,当消费上去以后,企业生产也上去了,企业生产上去以后税收也上去了。按照2023年4月份的实验,基本1块钱的消费补贴带来4块钱的增加消费,带来至少4块钱的GDP,4块钱的GDP反过来又带来1块钱的税收,里外里政府基本不掏钱。这个方法在老百姓不敢消费时短期用一下,过渡一下。关键时刻推动一下,让经济能够走向一个更好的循环。网友吐槽:你减免,可我也得有钱啊,啥都涨,工资不见涨咧!还有网友评论:“消费起来才能大家有工作,企业才能加薪,没有消费,大家一起各自安好!”“钱从哪来?有钱谁不会消费?或者让富人多多消费吧。”。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攀升至63.3%,较2019年激增5.8个百分点,房贷、教育、医疗三座大山正以年均2.3%的增速吞噬居民消费力。同期,中低收入群体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三
专家建议五一拿身份证消费就减免25%
【专家建议五一拿身份证消费就减免25%】近日,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建议:五一黄金周拿出一万亿的真金白银促消费,老百姓只要拿身份证去消费就减免25%,通过这个方式把消费带动起来。他表示,当消费上去以后,企业生产也上去了,企业生产上去以后税收也上去了。按照2023年4月份的实验,基本1块钱的消费补贴带来4块钱的增加消费,带来至少4块钱的GDP,4块钱的GDP反过来又带来1块钱的税收,里外里政府基本不掏钱。这个方法在老百姓不敢消费时短期用一下,过渡一下。关键时刻推动一下,让经济能够走向一个更好的循环。网友吐槽:你减免,可我也得有钱啊,啥都涨,工资不见涨咧!还有网友评论:“消费起来才能大家有工作,企业才能加薪,没有消费,大家一起各自安好!”“钱从哪来?有钱谁不会消费?或者让富人多多消费吧。”。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攀升至63.3%,较2019年激增5.8个百分点,房贷、教育、医疗三座大山正以年均2.3%的增速吞噬居民消费力。同期,中低收入群体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三年落后GDP增速1.2-1.8个百分点,形成“经济蛋糕在扩大,百姓碗里份额在缩减”的诡异悖论。
在某三线城市,骑手张师傅的收支账单折射出千万家庭的生存困局:月入6000元需先向银行缴纳4000元房贷,剩余2000元要覆盖房租(800元)、子女课后班(600元)、老人降压药(300元),留给食品的预算仅余300元。即便享受25%消费补贴,其可支配额度仅增加75元——这连给电动车换块电池都捉襟见肘。政策制定者将“消费能力不足”简化为“消费意愿低迷”,实则是将结构性矛盾异化为数学题,忽视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残酷现实。
政策设计者乐观预判消费提振将自然传导至生产端,但2024年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仅74.3%,汽车、家电等支柱产业产能过剩率突破20%警戒线。某家电企业主的账本更具说服力:即便订单量增加10%,其毛利率将因铜价同比暴涨18%、人工成本激增12%而骤降至-3.7%。这种“薄利多销”的伪繁荣,正将企业推向“技术研发投入减少→产品竞争力下降→被迫卷入价格战”的死亡螺旋,2023年家电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已降至1.9%,创五年新低。
政策假设消费提升将自然带动企业扩产,但2024年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仅74.3%,汽车、家电等行业产能过剩率超20%。某家电企业主坦言:“即便订单增加10%,生产线全开也意味着亏损扩大——上游铜价同比上涨18%,人工成本增加12%,而终端售价受电商价格战制约无法提价。”补贴带来的需求脉冲,可能加速企业陷入“薄利多销-利润摊薄-技术停摆”的恶性循环。
消费补贴政策犹如给经济体注射的肾上腺素,能在短期内制造繁荣假象,却无法治愈结构性痼疾。当专家们热衷于推演政策乘数时,更应关注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凌晨四点清扫街道的环卫工、在流水线上重复动作的女工、为省下两元车费步行三公里的老人。真正的经济循环,不是实验室里的数学模型,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触摸到的生活改善。唯有将改革重心从“刺激需求”转向“夯实供给”,从“数字游戏”转向“制度创新”,方能打破“刺激-衰退”的怪圈,让经济增长的果实真正惠及全民。
经济学家李稻葵提出的“身份证消费减免25%”方案,犹如一枚投入经济舆论场的深水炸弹,既激起“万亿补贴撬动四倍GDP”的乐观涟漪,也泛起“百姓无钱可花”的民生苦涩。这场关于消费刺激政策的论争,本质上是宏观调控工具与微观生存困境的碰撞,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期特有的张力与矛盾。
李稻葵引用的“1元补贴撬动4元消费”数据,源于2023年杭州等地的消费券实验。但需警惕数据背后的“幸存者偏差”:此类实验多在消费能力相对较强的城市展开,当推广至全国时,边际效应必然递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3%,较疫情前低4.2个百分点,这4.2个百分点对应的正是“想花不敢花”的群体。对月收入不足3000元的6亿人而言,25%的减免力度更像是“镜花水月”——他们缺乏的并非折扣,而是消费能力本身。
消费券政策更需直面“替代效应”陷阱。2020年香港推行电子消费券时,发现30%的补贴资金被用于储蓄或偿还债务,仅70%转化为实际消费。若将万亿补贴平摊至14亿人口,人均仅700余元,对中高收入群体可能只是“锦上添花”,对低收入群体则可能沦为“杯水车薪”。这种“撒胡椒面”式的补贴,既难以形成消费规模效应,又可能加剧贫富差距感知。
消费刺激政策的理想路径是“消费增长→企业扩产→就业增加→收入提升”,但现实中存在多处“断点”。2023年制造业PMI采购价格指数连续8个月高于出厂价格指数,意味着企业面临成本挤压。若消费补贴仅带来短期订单激增,企业可能陷入“增产不增利”的怪圈,甚至加剧产能过剩。某家电企业负责人坦言:“补贴带来的订单增长,反而让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但利润被原材料涨价和人力成本吞噬,根本无力扩产。”
消费者端的“疤痕效应”更不容忽视。央行调查显示,2023年四季度倾向“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达61.8%,创2002年有统计以来新高。这种“预防性储蓄”心理源于对就业、教育、医疗不确定性的担忧。当35岁职场危机、百万考研大军、天价学区房等现实压力笼罩时,25%的消费减免更像是“在漏雨的屋顶贴创可贴”。网友“打工人阿强”的留言直指要害:“减免后省下的钱,还不够孩子补课费涨价的零头。”
以上就是【专家建议五一拿身份证消费就减免25%】有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佐伊经验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联合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esthesia.org.cn/6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