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绵阳女子卿晨璟靓因高颜值走红网络,她曾因参与酒托诈骗活动而被通缉,出狱后尝试转型为网络主播。然而,她的直播行为引发了广泛争议,最终导致其账号被封禁。
卿晨璟靓因2018年的一起酒托诈骗案件而被警方通缉,当时因其照片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被称为最美通缉犯。出狱后,她选择以改邪归正的形象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并在社交平台上注册账号,以分享自己的服刑经历和反诈经验为主要内容。她还通过直播吸引粉丝加入付费群组,单场直播打赏金额高达数千元。然而,这种行为迅速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反响。
根据抖音平台的回应,卿晨璟靓的行为违反了《社区自律公约》,平台对其实施了无限期禁言、取消营利权限及抹除粉丝等处罚措施。抖音方面表示,平台明确禁止利用服刑经历或违法犯罪历史作为流量变现的手段,而卿晨璟靓的行为显然触碰了这一底线。
卿晨璟靓的账号被封禁后,网友们的反应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她利用自己的负面历史快速变现,挑战了社会底线,理应受到惩罚;也有人指出,她已经刑满释放,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此外,还有部分网友质疑平台封禁账号的程序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过度干预用户行为的情况。
从法律角度来看,卿晨璟靓的行为确实违反了相关法规。根据我国《网络安全法》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平台有权对违反社区规则的行为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然而,如何平衡法律规制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仍是当前网络治理面临的一大挑战。
从伦理和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卿晨璟靓的行为也暴露了网络平台在流量经济时代面临的道德困境。一方面,公众对高颜值人物的关注度较高,这为犯罪人员提供了快速变现的机会;另一方面,这种行为容易引发公众对司法公正性的质疑,甚至可能助长不良风气。
值得注意的是,卿晨璟靓此前曾尝试通过拍摄反诈宣传视频来改变公众对她的看法。然而,这一努力并未能扭转舆论对其负面形象的定性。这也反映出,在网络时代,公众对犯罪历史的敏感性极高,而如何有效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犯罪人员的改造与回归,仍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卿晨璟靓的案例再次提醒我们,在流量经济时代,网络平台需要更加注重内容的合法性和道德性。同时,公众也应提高法律意识,理性看待网络事件,避免盲目跟风或传播不实信息。未来,如何在保障个人权利的同时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将是网络治理的重要课题。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联合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发布者:联合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esthesia.org.cn/6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