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放弃挣扎

BBA放弃挣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字母榜,作者:于潇,编辑:彦飞,题图来自:AI生成

当年转型的口号喊得多响亮,如今刹车踩得就有多狼狈。

近日,奥迪CEO高德诺宣布取消2033年停售燃油车的目标,不再设定内燃机终止时间表,改为“根据市场差异灵活调整”。

其余两大德系豪华车企中,奔驰此前已放弃“2030年全面电动化”,改为燃油车与电动车并行,2030年纯电销售目标从100%下调至50%。宝马则始终未设定燃油车退出时间表,CEO齐普策公开表示“全面电动化不现实且危险”。

BBA终于看明白了,所谓的新能源汽车,并不是真的新能源,而是旧能源(内燃机)+新能源(动力电池)。

汽车行业已经公认的事实是——纯电动车并不是未来的全部。

2024年,全球电动乘用车销量首次突破1700万辆,同比增长26%。在中国市场的带动下,插混车销量同比增长53%,而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4%。这一年,插混车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比例达到37%,而2022年为28%。

所以,BBA放弃挣扎是预料之中的事。

带着内燃机的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当今市场的主流。原本那些只生产纯电车的国产车企,现在也纷纷推出了增程技术。

真正坚持的造纯电动车的企业,只剩特斯拉一家了。

BBA没有选择纯电一条路走到黑,核心问题还是——不赚钱。

如今,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车,成本大头仍是动力电池。如果车企不自己研发和生产电池,那就相当于给动力电池公司“打工”,而动力电池公司又相当于给上游原材料公司“打工”。

这意味着,新能源车企始终处在利润链条的末端。一旦行业爆发价格战,那所剩无几的利润也要让出去。

比亚迪以造电池起家,很早就把电池产能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今年一季度,比亚迪全球销量突破100万辆,同比增长59.8%,市占率达38.7%。得益于垂直整合与规模效应,净利润激增400%。

反观欧美车企,除了特斯拉,基本都没有自己的电池工厂。这导致其电动车业务常年亏损,至多有一点微利。

例如,福特电动车业务今年第一季度亏损8.49亿美元;大众推出主攻电动化的ID系列车型,单车利润不足1000欧元。中国车企在电池技术、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优势,欧美车企学不会。

更扎心的事实是:有的车企越积极越穷,有些越怠慢反而越富有。

“越怠慢越富有”的典型是全球第一大车企丰田。对于电动化,丰田始终不甚积极,反而对氢能汽车情有独钟。这一保守策略,反而让丰田在电动化浪潮中继续大赚特赚。

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2025财年,丰田汽车净利润合人民币2364亿元,相当于比亚迪、上汽、长安、广汽、吉利、长城、北汽7大上市车企利润总和的三倍。

电动化转型最大的影响在于,车企的研发精力被分散,原本稳定的燃油车更新迭代陷入停滞。倘若保持快速更新,尽量补齐智能座舱、驾驶体验等方面的短板,再叠加品牌优势,燃油车未必没有一战之力;但如果几年不换代,其产品力自然就被新能源汽车远远甩开。

在奥迪身上,燃油车裹足不前、电动车难堪大用的双重短板,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4年,奥迪全球销量为170万辆,同比下降11.8%;其全年电动车销量仅为16.4万辆,在总销量中占比9.7%——这意味着,奥迪在全球卖100台车,有90台都是燃油车。然而,这些燃油车因为缺乏竞争力,只能靠降价来维持销量。

2025年至今,奥迪在中国市场的多款车型价格持续下探。作为销量支柱,Q5L从34.98万~42.98万元降至24.20万~30.78万元,最高直降约39%。进口旗舰SUV车型Q7的官方指导价为60.98万~80.48万元,但在国内多地经销商“一口价”政策下,入门款售价低至45.99万元。

糟糕的销量、无奈的降价,奥迪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拖垮公司业绩。财报显示,2024年奥迪总营收645亿欧元,同比下降7.6%;营业利润为39.03亿欧元,同比大跌37.8%;营业利润率为6%,下降3个百分点;税后利润41.89亿欧元,同比下降33.1%。这也是奥迪连续第二年利润大幅下滑。

按照之前的计划,奥迪将在2026年推出最后一批内燃机新车,然后过渡到纯电动品牌,停止生产新的汽油、柴油和混合动力汽车。2033年,奥迪加快向电动化的转变,逐步淘汰内燃机的生产,并最迟在2050年实现零排放。

若按照上述计划严格执行,那奥迪无异于将自己推下悬崖。但值得庆幸的是,奥迪悬崖勒马了。

根据高德诺的说法,奥迪会继续生产燃油车型,直到2035年左右,甚至更久。同时,奥迪还将在2024~2026年推出全新内燃机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这为我们预留了至少7~10年的战略灵活期。”高德诺称,前任管理层制定的激进电动化时间表已不合时宜。

当然,“禁售燃油车”的举措来自于奥迪上一任CEO的决策。高德诺2023年出任奥迪全球CEO一职后,首要任务就是稳住这家公司;而叫停全面电动化,是挽救危局的关键一步。

欧洲车企造电车,其实是无奈之举。

2022年,欧盟正式立法:2035年起禁售新燃油车。届时,新的汽油和柴油汽车将不能在27个欧盟成员国的道路上注册使用,迫使欧洲车企加速向纯电动汽车转型。

2023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最新的二氧化碳排放法规,规定自2025年开始,欧盟新乘用车的平均排放量目标为95克二氧化碳/公里。自2035年开始,目标将为0克二氧化碳/公里,等同于汽油和柴油内燃机汽车销售禁令。

此外,该法规规定,如果车企超过了其当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每辆新车将需要支付每克/公里 95欧元的超额排放罚款。

根据测算,如果2025年要达到欧盟新排放标准,那么汽车制造商售出的新能源车占比应该在25%左右,但实际上欧洲电动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停滞在13%上下。欧洲汽车制造商因此可能面临160亿欧元的罚款。

实际上,在欧洲市场,只有沃尔沃汽车和特斯拉能够达标。考虑到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的关系,欧洲本土车企没有一家能达到欧盟标准。换而言之,欧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宝马高管曾公开反对纯电动化。时任宝马集团研发董事傅乐希(Klaus Fröhlich)说:“没有消费者对纯电动车有真需求,一个也没有。有的只是监管机构的需求,而非消费者的需求。”

他直言:“如果我们手上有大订单和政府源源不断的补贴,宝马也能在欧洲销掉100万台纯电动车,但让欧洲人发自内心地为它们买单,恐怕太难了。”

欧洲的电动化转型和国内类似,早期非常依赖补贴。

截至2024年,欧盟27个成员国有19个为电动车提供过财政支持。以德国为例,自2016年推出电动汽车补贴计划以来,该国政府累计为约210万辆电动汽车支付超过100亿欧元补贴。

然而,随着补贴金额越来越高,欧洲国家纷纷主动放弃。英国早早取消了补贴政策;德国2023年提前结束了面向个人的纯电动汽车补贴,原因是预算不足。

与此同时,当车企生存问题愈发严峻时,欧洲人似乎也没那么执着于环保了。

最早设立禁燃令的英国政府,已在2024年4月将燃油车禁售令推迟至2035年,允许混合动力车型继续销售。今年3月,欧盟通过一项法规修订案,放宽了2022年设定的新乘用车和厢式货车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将今年对车企的碳排放指标要求改为2025~2027年的平均指标。

在奥迪之前,奔驰已经放弃了激进的电动化战略。

2024年2月22日,梅赛德斯-奔驰CEO康林松在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该公司已经调整了先前设定的目标,不再计划在2030年前在主要市场全面转为电动汽车销售。

至此,BBA形成了新的统一战线——继续搞内燃机。

除了放弃激进的电动化目标,给内燃机“续命”,BBA形成的另一个共识是:拥抱中国汽车技术。

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了中国主导的时代。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全球份额超63%;2024年提升至70.4%。中国车企生产的新能源车,在外观、内饰、驾乘、动力、悬架、智能化等方面,均已处于全球第一梯队,并源源不断销往海外市场。

欧洲老牌车企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放弃挣扎,回头搞内燃机;要么就拥抱中国车企,与中方全面合作。

奥迪是BBA中“归化”得最彻底的德国车企。

高德诺出任奥迪CEO的半年时间里,曾先后6次造访中国,与合作伙伴见面,这在过去并不多见。

去年4月,高德诺在中国为期一周的行程里,试驾大众及许多其他车企的车型,参与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会战略研讨会,还参加了北京车展,和中国团队开展了有关在华战略发展的研讨会。

“在中国市场不能只是跟随,而是要主动融入。”高德诺在2024年的财报会议上说道。

目前,奥迪已经与国内多家车企、智驾供应商达成合作。它与上汽合作,推出了专为中国打造的子品牌AUDI,采用中国特供的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智能数字平台;一汽奥迪和上汽奥迪接入了华为乾崑智驾方案,AUDI品牌则接入momenta智驾方案;奥迪还与大疆旗下卓驭合作,预计将有两款车型引入其纯视觉智驾方案。

奔驰在电动化上保持了自主性,但在智能化上,依旧选择全面拥抱国产。

它在国内组建了一支研发团队,但与momenta仍保持合作关系。今年4月,奔驰全球CEO康林松于到访卓驭,未来或有实质性合作落地。

宝马相对克制,目前仅在座舱上与华为进行了合作。外界预计,宝马将在新世代车型上深度融合鸿蒙生态,推出包括BMW数字钥匙、HUAWEI HiCar和MyBMW App在内的多项数字化服务。核心的智驾系统,仍未公布实质性合作亦或是自研方案。

此外,在电动化方面,宝马正在向新势力靠拢。

近日媒体报道,宝马正与采埃孚联合开发新一代增程平台,将首次在增程系统中应用800V高压架构,采用宁德时代NMC圆柱电池,CLTC综合续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首款搭载该系统的车型,将是即将发布的第六代X5。而在增程式细分市场,目前的两个销量大户是理想和问界。

未来的BBA,会面临一个更难回答的灵魂拷问:

欧洲车企用了中国技术,消费者为何要选择欧洲车,而不选择国产车呢?更何况,相同的配置和技术,贴上欧洲车企的牌子,消费者大概率还需要支付额外的品牌溢价,那为何不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国产车呢?

不再盲目追求电动化,重新重视燃油车,并与中国企业合作,是BBA“拨乱反正”的第一步。但在迈出这一步之后,BBA还有更长、更艰险的路要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字母榜,作者:于潇,编辑:彦飞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合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联合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发布者:联合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esthesia.org.cn/19106.html

(0)
联合网的头像联合网
上一篇 2025年6月25日 下午3:08
下一篇 2025年6月25日 下午5:07

相关推荐

  • 破发股嘉和美康净利持续下滑,近一个半月3名股东抛减持计划

    5月11日晚间,嘉和美康(沪市代码:688246)公告称,股东弘云久康数据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云久康”)计划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137.59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 公开信息显示,弘云久康为嘉和美康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为7.17%。 嘉和美康表示,本次减持计划是弘云久康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进行的减持,不会对公司治理结构及…

    2025年5月12日
    2400
  • AI时代,家电如何“消灭无奈”?

    公元742年,唐玄宗为博杨贵妃一笑,动用朝廷驿道,快马加鞭运送岭南荔枝,“人马僵毙,相望于道”。这一奢靡之举背后,是古代社会面对保鲜难题的无奈。无独有偶,明清时期价值连城的云锦因面料脆弱,“一经浣濯,则色败形萎”,只能束之高阁。这些曾依赖人力与智慧的“不可能”需求,如今正被AI技术悄然改写。 科技的本质是“消灭无奈”。工业革命用蒸汽机替代了体力劳动,数字革命…

    2025年6月27日
    1000
  • 学大教育向紫光卓远借款已全部还清 公司资产负债率仍高达近80%

    4月25日晚间,学大教育(000526)发布了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去年全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均实现增长。 年报显示,公司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7.8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5.9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6.84%。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38.28亿元,与上年度末相比增长21.45%,归属于…

    2025年4月26日
    5300
  • 私募指增逆市大赚9%超额收益 百亿私募全员正超额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陈燕青 今年以来,尽管各大指数整体表现低迷,但指数增强型私募产品却逆势走强,展现出强劲的投资能力。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纳入统计的649只指数增强产品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年内平均收益率达6.42%,平均超额收益率更高达9.10%。值得注意的是,高达620只产品实现了正超额收益,占比达95.53%。 从管理规模维…

    2025年5月15日
    3300
  • “百镜大战”激烈上演,深圳剑指“全球AI眼镜第一城”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陈小慧 最近,AI眼镜密集迎来新进展。 5月22日,在2025全球人工智能终端展暨第六届深圳国际人工智能展览会上,雷鸟创新、荣耀、立讯精密、博士眼镜、深圳市眼科医院等上下游企业及机构联合发起的深圳市AI眼镜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华为5月19日召开的新品发布会上,其官宣新品中就包含了“智能眼镜”。 5月21日,在全球开发者大会Goo…

    2025年5月23日
    50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