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被美债拿捏了

特朗普被美债拿捏了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丁萍

头图 | 视觉中国

美债收益率下跌,美债价格反弹,美债安全了?

关税政策落地后,美债收益率一路走高,3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一度突破5%,而10年期收益率也触及4.50%。

美债收益率上升意味着美债价格下跌,这两者呈现反向关系,其中的逻辑很简单:

假设你购买了一只票面利率为5%的1年期美债,面值100美元,到期你可以兑现105美元。但如果这时候股市迎来上涨行情,投资者抛售原先的100美元美债,市场上的供给量增加,需求不变的话,你手里的美债价格就会下降,比如跌到98美元,对应的收益率就变成了7.14%(7/98);反之亦然。

债券价格涨跌背后的关键其实就是供需关系的变化。当市场对国债的需求急剧增加,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债券价格就会上涨,到期收益率下降;反之,当市场供给增加,供大于求时,债券价格就会下跌,到期收益率则会上升。

特朗普被美债拿捏了

美债收益率上升实际上反映了美债在遭遇抛售。按理说,在全球关税不确定、避险情绪高涨,以及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的情况下,美债本该是最安全的“避风港”,但如今却遭遇了抛售。

原因之一是基金基差交易爆仓,迫使它们平仓抛售美债换取流动性,结果就引发了价格踩踏的局面。基差交易其实就是通过国债现货和期货之间的价格差套利。对冲基金玩高杠杆,一旦市场波动导致亏损,就会引发一波抛售潮,形成“抛售—收益率上涨—再抛售”的恶性循环;

另一个原因则是市场对美国的信心在减弱。无论是担心贸易战升级会加重美国的滞胀风险,还是特朗普公开施压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要求降息,甚至威胁要解雇,引发的美联储独立性危机,都削弱了市场对美元资产的信心。

不过美债抛压很快得到了缓解。自4月21日起,美债收益率出现回落,美债价格也随之反弹,难道美债警报解除了?

美债拿捏住了特朗普

按照常规逻辑,美债收益率上升(即美债价格下跌),通常意味着美国利率上行或经济数据强劲,进而吸引全球资金流入美国,推高美元汇率。但这次情况却很不同——美债和美元竟然同步下跌,而美股也没能“幸免于难”。

美股和美元的崩溃,或许正是特朗普乐见其成的。毕竟他的核心考量始终围绕着巩固政治权力,一贯手法就是“先制造危机,再高调解决危机”。

美股暴跌,正好成了特朗普与美联储博弈的工具。一旦市场交易美国经济衰退,恐慌情绪升温,美联储被迫启动大规模降息,随后经济出现复苏,股市回暖,特朗普便可顺势将“功劳”归为自己的英明决策,为其2026年中期选举铺垫。

至于美元贬值,对特朗普来说也算是一举两得:一方面提升了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还能稀释庞大的政府债务,可谓“打压中带着算盘”。

但美债下跌,却让特朗普面临巨大的压力。市场上的美债收益率上升,美国新发行的债券利率也需要相应提高,否则投资者不愿购买。而新国债的利率一旦提高,美国的支付压力也会随之增大。这样一来,美国“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只会让债务的缺口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在美债大跌之后,特朗普团队开始着手“救市”:

4月9日特朗普宣布对全球75个未对美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的国家,暂停实施“对等关税”90天,并将这些国家的关税降至10%; 12日,美国对中国部分高科技产品(如智能手机、半导体等)实施了关税豁免; 22日,特朗普表示愿以“非常友好”的态度与中方谈判,未来有可能大幅下调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但不会降至零;当日,他也表示“无意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给市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到了28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宣称,不希望中美贸易局势进一步升级,试图平息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与此同时,美联储也开始出手安抚市场情绪; 24日,克利夫兰联储主席哈马克表示,虽然5月降息几乎没有可能,但如果到6月的经济数据能够提供明确且有说服力的信号,最早可能会在6月采取降息措施——无论如何,市场的期待已经被点燃。

虽然特朗普团队的“妥协”暂时缓解了美债的抛售压力,但美债警报并未解除。

美债不再是“避难所”

美债的风险溢价在提升,市场开始将美债定价为“风险资产”而非“无风险资产

一直以来,美债都被视为避险资产,主要靠的就是美元信用。可如今,市场不再把美债当作“避难所”,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美元信用已经被透支。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建立,美元就成了全球唯一与黄金挂钩的货币,各国货币都得跟美元挂钩,全球的贸易和储备都围绕着美元转。到了2001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高达72.7%,那是美元信用的巅峰时期。可是随着欧元崛起、全球多极化,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开始慢慢下滑,意味着美元的信用也开始走下坡路。

美国频繁用美元霸权当武器,通过制裁、冻结资产等手段,打击其他国家经济。尤其是俄乌冲突期间,美国冻结了俄罗斯的外汇储备,直接加剧了全球对美元的信任危机,让许多美贸易顺差的国家开始“抛弃”美债。

再就是美国的债务问题,现在已经到了“危险边缘”。美国的国债规模早已突破36万亿美元,债务占GDP比重逾120%。分析师拉里·麦克唐纳指出,如果利率保持在4.5%,到2026年美国的债务利息支出可能达到1.2万亿至1.3万亿美元,超过国防开支,美国的财政赤字将不堪重负。

美国短期债务压力更是紧迫,2025年就有9.2万亿美债到期,光6月就有6万亿美债到期。

美元信用现在就像是刷卡透支,全球资本开始转向黄金等非美资产,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也持续下降,2024年最低降到了57.3%。

特朗普被美债拿捏了

支撑美债的另一个逻辑是,全球对美贸易顺差的国家获得美元后,都得把这些美元回流美国,主要是投资美债能获得利息,形成了“商品-美元-美债”的闭环。但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会打破这一闭环,如果全球贸易战不缓和,美国贸易逆差规模会降低,也就直接影响了顺差国的美元积累能力。

当美债不再是“避难所”,传统避险资金则会转向黄金、非美货币等替代资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6年美元储备占比可能会降至50%以下。

美债会不会违约?

这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市场对美国资产的信任出现系统性危机,美债违约的风险究竟有多大?

美债短期直接违约的可能性非常低。妙投多次讲过,美国如果面临债务危机,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将遭受极大威胁,甚至可能引发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这对于美国来说无疑是无法承受的灾难。

美国政府拥有多种手段避免违约,绝不会轻易走到违约的边缘。例如,特朗普曾通过关税作为谈判筹码,要求其他国家承诺购买更多的美债——4月2日出台的关税方案就是一次典型的“极限施压”手段。此外,特朗普还可能采取“债务置换”的策略。就如近期传闻的“海湖庄园协议”,其中有一项就是特朗普政府计划将部分美债置换为100年期不可交易的零息债券。

另一个手段是将高息债券换为低息债券。特朗普曾多次公开批评美联储,并通过政策施压等方式,推动美联储尽快降息,降息可直接压低短期新发债券票面利率。

降息对长期国债的影响并非直接。实际上,长期美债收益率有可能在降息的背景下不降反升,特别是在美国通胀预期上升、赤字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所言:“当债务规模突破临界点,货币政策将变成财政政策的附庸。”如今,美债市场正步入“降息药效递减”的新常态。

如果市场对美债失去信心,不愿购买新债,那最终只得依赖美联储“接盘”,这就是典型的“扩表”行为。虽然这种做法能在短期内缓解债务压力,但它并不是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特朗普被美债拿捏了

美联储的核心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充分就业,而不是为财政赤字提供资金。直接通过扩表购债可能被视为财政货币化,这会损害央行的独立性。如果美联储长期“接盘”,可能会让财政部更大胆地发债。

在极端情况下,美联储可能不得不开动“印钞机”,直接购买政府债务,算是最后的“杀手锏”。虽然这样可以短期内避免违约,但它也带来了另一种隐性风险——随着这些新增的美元最终回流美国,它们会显著加大国内货币供应量,进而推高通胀。这种情况本质上等同于一种“隐形违约”,即通过货币贬值让债权人实际利益受损,风险和损失会在全球持有美元和美债的投资者之间进行“分摊”

事实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机构都不希望看到美债违约的情况发生,因为一旦违约,它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美债作为全球金融体系的基石,其违约不仅会直接冲击全球市场,还会对投资者、机构乃至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

总而言之,虽然美债短期直接违约的概率极低,但其价格下跌的风险仍在。

写在最后

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通过QDII基金或相关理财产品(境内账户+人民币)投资美债,就无需进行换汇或境外开户,但需要警惕美债价格可能出现大幅下跌的风险。例如,若关税进一步升级,美联储失去独立性,市场对美国经济信心下滑,美债的吸引力将大幅下降;反之,如果关税战缓和,美国通胀回落,经济实现软着陆,那么美债收益率有望下降,美债价格可能会继续反弹。

特别是,美债的短期波动性较大,像一颗情绪波动激烈的“摇摆球”。目前美债市场对特朗普政策和美联储的“转向”极为敏感,任何信号都可能带来短线剧烈波动。当特朗普坚持高关税或美联储放鹰,美债价格可能会急剧下跌;相反,特朗普团队发表缓和贸易冲突的言论、释放控制赤字的信号,或出现政策宽松等迹象,美债则可能迅速反弹;

(2)如果是通过境外券商或银行直接购买美债(境外账户+美元),则需要特别注意汇率波动的风险。如果人民币升值,就可能会面临汇兑损失,导致利差收益被“抹掉”,甚至有可能出现负回报的情况

注:从持债结构来看,美国本土机构和个人才是美债的主要持有者。根据美国财政部最新发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截至2025年2月底,美国本土机构和个人持有约76%的美债,而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债总额为8.8万亿美元,占美债总规模的24.2%。 其中,日本仍是美债的最大债主,截至2月底,持有美债金额达到11259亿美元,单月增持466亿美元;中国大陆以7843亿美元排名第二,增持235亿美元;英国以7503亿美元位列第三,环比增长101亿美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照,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作者粉丝群招募——

各位读者如果对本篇文章有疑问,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与作者一对一沟通。

此外,作者擅长周期股的研究,覆盖的领域包括猪肉股、造船、航运、有色和互联网电商等,侧重产业分析和估值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与作者进行深度交流。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更多上市公司、热门赛道的详细分析文章,帮你看懂公司、看懂行业,做投资投得明明白白。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联合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发布者:联合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esthesia.org.cn/9666.html

(0)
联合网的头像联合网
上一篇 2025年5月6日 下午3:02
下一篇 2025年5月6日 下午5:22

相关推荐

  • 华映科技2024年亏损收窄但净利大亏11亿元,面板主业承压难掩经营困局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穆砚 4月14日晚间,华映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映科技”或“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39亿元,同比增长19.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11.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11.42亿元。基本每股亏损0.4084元。 华映科技在年报中称,公司主要从事…

    2025年4月15日
    4200
  • 国家发改委赵辰昕:我国有非常现实的、巨大的扩大内需潜力和空间

    4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季度内需潜力在加快释放。如汽车、家电、数码产品、家装、厨卫、电动自行车等五大类消费品以旧换新销售额超过了5000亿元,支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比去年全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再比如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了全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9%,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6%。此…

    2025年4月28日
    1800
  • 协和“4+4”到底冤不冤?

    出品 | 联合网科技医疗组 作者 | 陈广晶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AI生成 中日医院大概怎么也想不到,开除肖医生只是一切的开始。普罗大众更加没想到,中日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某婚内出轨的“桃色事件”,竟然跟每个人的生命健康联系到了一起。 经过几轮发酵,肖某出轨事件的讨论热点,干脆把北京协和医学院的“4+4”模式冲出了圈。 根据媒体报道,肖医生的出轨并…

    2025年5月1日
    1800
  • “五一”档电影票房不及去年一半

    “五一”档电影收官,档期观影总人次为1889.5万,男性观众提升明显。 5月6日,猫眼研究院发布《2025五一档数据洞察》报告显示,2025年“五一”档(5.1—5.5)档期内总票房为7.47亿元,同比下降51.1%, 日均票房1.49亿元。档期观影总人次为1889.5万,平均票价为39.5元。 档期内票房前五名分别为《水饺皇后》《猎金·游戏》《幽灵公主》《…

    2025年5月6日
    500
  • 突发!002251,午后上演“地天板”!英伟达否认传闻

    午后,人气股步步高午后触及涨停,上演“地天板”。 A股午后维持小幅震荡,截至发稿,沪指微跌0.04%。 步步高上演“地天板” 零售板块个股步步高午后触及涨停上演“地天板”,截至发稿,该股涨7.41%,成交金额超29亿元。近期该股持续冲高,昨日一度触及7.6元,再创年内新高。4月以来,该股累计涨幅达83%。 午后AI医疗概念异动,塞力医疗、润达医疗午后涨停,泓…

    2025年4月29日
    14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