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学官宣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新建情况。
关键地球物质循环与成矿全国重点实验室
4月25日,关键地球物质循环与成矿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战略发展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南京大学关键地球物质循环与成矿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现彩回顾了实验室的发展和重组历程,介绍了实验室重组后新的要求与发展方向,他希望实验室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产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推动实验平台更好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实验室评估,为我国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发展和战略资源安全保障作出新的南大贡献。
据实验室官网介绍,其前身为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于1989年由徐克勤等五位教授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3月经国家计委、科委和教委组织专家论证后,确认为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正式批准在南京大学建立。在1991年通过世界银行贷款120万美元的基础上边建设边开放,于1995年10月通过科技部验收,是全国第一个从事金属矿产资源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管部门为教育部。
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由包括8位院士在内的17位专家组成,同时组建的第一届学术顾问委员会由9位院士组成。各位委员指出,实验室未来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关键地球物质循环的研究拓展、聚焦关键矿产研究的突破点、不断深化地球物理探测和人工智能交叉等领域的研究,尤其要关注创新链构建、地球物质循环和成矿等重点领域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优化创新实验室的运行-评估机制等。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书记董婷表示,将携手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创新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实验室主任徐夕生感谢了各位与会专家领导的真知灼见,下一步将积极思考,将这些宝贵意见建议科学融入到实验室未来的建设规划中,确保实验室高质量运行,为一流学科建设、服务国家需求再立新功。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翟明国院士、副主任沈树忠院士,第一届学术顾问委员会主任郑永飞院士、副主任杨经绥院士,以及学术委员会陈骏院士、杨树锋院士、吴福元院士、孙卫东研究员、孙晓明教授、徐夕生教授、王汝成教授、陆现彩教授、杨志明研究员、金章东研究员、李超教授、赵军红研究员,学术顾问委员会陈颙院士、许志琴院士、邓军院士、胡瑞忠院士出席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郭进义研究员,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焦瑞华,研究生院院长王孝磊,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詹德川,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赵坤、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杨康、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执行所长居为民应邀出席会议。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天宇、书记董婷等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国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及学术骨干代表等近100人参加会议。
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同样在4月25日,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共建)苏州建设启动会于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召开。此次会议标志着该实验室在苏州的建设正式拉开帷幕,对于推动自旋芯片技术发展和地方产业升级重要意义。
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新建的第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为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室致力于建设自旋芯片基础创新平台,打造国际领先的学术高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在自旋芯片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贡献力量。该实验室也是落地苏州市首批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发展方向与苏州市的产业规划高度契合,未来将在苏州市的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海荣院士,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博,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郑婉华院士,南京大学都有为院士、祝世宁院士,山西师范大学校长许小红,天津工业大学校长姜勇,安徽大学副校长王守国,南通大学副校长徐骏教授的共同见证下,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廖希明,苏州市高新区科创局副局长李菁,南京大学校长助理、苏州校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姜田,南京大学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徐永兵共同为实验室揭牌。
在会议中,都有为院士深入阐述了自旋芯片这一前沿新兴技术在后摩尔时代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发展前景。姜田在致辞中表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将全力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实验室快速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平台。启动会由南京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吴迪主持,他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情况。
来源:地球物质与成矿全国重点实验室、南大科研、软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联合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发布者:鲁中晨报,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esthesia.org.cn/8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