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央视《攻坚》专题片首次披露了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试验画面,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迈入弹射时代。这一历史性突破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航母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预示着中国远洋作战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试验中,一架歼-15T舰载机从福建舰甲板低空掠过,电磁弹射轨道溅起的火星划破天际,现场气氛庄重而震撼。这艘8万吨级的巨舰在常规动力条件下成功实现了四台电磁弹射器的同步运行,其瞬时能耗相当于中等城市一小时的用电量。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国工程师对中压直流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创新应用。
与美国福特级核动力航母相比,福建舰面临的能源挑战更为严峻。福特级依靠核反应堆的持续供能,而中国工程师则通过飞轮储能与超级电容的组合,在柴油主机基础上破解了能量瞬时释放难题。舰员独立完成操作的事实,印证了该系统已具备实战可靠性。
马伟明院士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电磁弹射系统,在三个方面形成技术代差:能量利用率达90%,远超福特级中压交流系统的60%;陆地测试3000次零故障,而美制系统每400次就会出现1次故障;维护人力需求降低30%,系统结构更为简洁。这些技术优势使得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在陆地测试中表现出色,为后续的实战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试验视频中呈现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包括参数核对、状态检查等环节,表明该系统已完成从科研装备到战斗装备的转化。舰员状态好,正常的简短汇报,背后是整套能源管理体系的成熟运作,这也是常规动力航母首次具备核动力级弹射能力的关键。
作为电磁弹射专用机型,歼-15T在前起落架结构上进行了革命性改进。钛合金框架使其能承受5倍重力加速度的冲击,这是滑跃起飞从未经历的考验。换装的涡扇10B发动机提供14.5吨推力,配合电磁弹射实现满油满弹作战模式,载弹量提升至9吨。斜切雷达罩的设计使探测距离突破300公里,配合共形天线实现多目标跟踪。值得注意的是,歼-15T的弹射适配并非终点,视频中间接透露的隐身舰载机研发信息,预示中国将构建类似美军F-35C与F/A-18E/F的高低搭配体系。
电磁弹射带来的不仅是起飞方式的改变,更是整个作战体系的升级。福建舰可实现180秒内弹射36架战机的全甲板突击能力,日出动架次比滑跃式提高25%。空警-600预警机的上舰,将侦察半径延伸至2000公里,填补中国航母编队最后一块短板。当电磁弹射器将45吨级运输机送上蓝天时,中国海军的作战半径已从西太平洋扩展到印度洋,真正迈入远洋海军行列。
福建舰的三大颠覆性突破重构了航母技术标准:常规动力实现核动力级弹射效能、计算机自动调节推力误差小于2%、可兼容0.2吨至45吨全谱系飞行器。马伟明院士谋海制胜弹射未来的誓言,昭示着中国海军从技术追随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转变。当三航母编队驰骋深蓝时,世界将看到更多中国智慧的海洋解决方案。
试验前夕,福建舰各级指挥员给大家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官兵士气高昂,人人信心百倍。试验即将开始之际,身穿不同颜色制服的舰员各就各位,各司其职,有的用霰弹枪驱鸟以保障试验飞机起降安全,还有大批水兵背着吸尘器清理甲板异物。功夫不负有心人,试验最终取得圆满成功,现场瞬间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驻舰科研人员与舰上官兵鼓掌拥抱并发出感慨:不容易,17年了,孩子都长大了!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试验不仅是一次技术的突破,更是中国海军迈向深蓝的重要一步。随着福建舰的入列,中国海军将拥有更强的远洋作战能力和战略威慑力,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提供有力保障。
使用手机扫码完成支付
评论区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