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吸金”潮起:资本押注未来 量产之问待解 | 行业观察

7月26日讯(记者 王碧微)“虽然说不应该在一个赛道很热时投资,但现在不投机器人就再也赶不上了,今年必须投上几家公司。”今年年初,一位资深投资人曾这样向记者直言不讳。

正如其所言,近期,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迎来史无前例的“吸金”热潮,头部厂商屡获巨额资本注入,上市公司也争相入局,行业热度甚至超越了上半年的新品发布“狂欢”。

“市场非常大,订单非常多,目前我们在手的订单已经有4个多亿。”数字华夏公共关系总监吴为此前告诉记者。但另一边,智平方副总裁莫磊博士也向记者坦言,“我们也要认识到,当前具身机器人处于商业化的早期。”

在资本蜂拥而至的兴奋与产业化落地的冷静之间,人形机器人行业或许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冰火两重天”式博弈。

百亿资本涌入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赛道无疑是资本市场上最耀眼的那颗星。仅仅是过去的一周内,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大额融资消息接踵而至,头部公司估值水涨船高。

记者从国内协作机器人龙头越疆(02432.HK)方面获悉,公司在日前完成了定向增发,募资总额达10.37亿港元,净募资10.22亿港元。越疆方面告诉记者,这笔巨额资金将专项用于智能机器人研发创新、寻求机器人价值链投资以及深化全球化布局。据了解,越疆已在今年6月实现了人形机器人Atom的批量交付 ,并推出了全球首个融合“机械臂+人形机器人+六足机器狗”的具身智能平台 。越疆方面告诉记者,目前其人形机器人已获得了超出预期的市场关注和全球交付速度。

众擎机器人亦在7月21日表示,公司在近期连续完成了Pre-A++轮以及A1轮融资,融资金额近10亿元人民币。此轮融资阵容豪华,Pre-A++轮由小鹏汽车发起设立的星航资本投资,A1轮则由京东领投,宁德时代旗下溥泉资本、银泰集团、华控基金、达晨财智旗下国晨基金、黄浦江资本等知名机构共同参投。更重要的是,中东资本、国香资本、弘晖基金等早期投资方也积极选择了连续增资,展现出对众擎机器人长期发展的坚定信心。众擎方面向记者透露,这笔资金将助推公司在量产交付、产品矩阵拓展、具身智能应用落地等方面实现强劲发展。

资本的狂热远不止于此。逐际动力、云深处、帕西尼.....多家知名人形机器人企业在7月官宣了最新融资消息,据IT桔子数据,截至目前,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99起投融资事件,已经远超过了去年全年的67起。

资本蜂拥而至,到底什么样的机器人厂商更获机构看好?

半山创投董事长戴福全告诉记者,在投资人形机器人整机时,他们更看重团队的软件控制能力,即在机器人大脑(具身智能)和小脑(运动控制)上的掌控力,并更看好应用于特定场景的垂直类模型;其次是硬件成本控制能力。他认为,中短期更看好类人形模式,比如人形上肢加其他的非足式底盘设计,在特定商业场景的使用。他预计,这种机器人在未来三五年就会有一些细分市场的龙头跑出来,可以期待未来在不同场景产生多个百亿级市值企业。

此外,除了VC/PE的积极押注,各界传统上市公司也展现出对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浓厚兴趣,纷纷跨界或深化布局。

主营电机方向的兆威机电(003021.SZ)近日拟筹划发行H股,并明确表示将持续聚焦于灵巧手产品及其关键部件,进一步融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新能源车厂赛力斯(601127.SH)也已悄然布局机器人赛道,申请注册了ROBOREX商标,同时在公开平台上发布了与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招聘信息;主营智能包装装备的东方精工(002611.SZ)日前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已与乐聚机器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

政策、技术与万亿美元级市场“引爆”风口

人形机器人领域之所以能在短短数月内成为资本竞逐的“新宠”,背后是政策、技术和市场前景的强劲推动。

首先是政策的支持。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乔安然告诉记者,政策的密集出台是人形机器人赛道爆发的重要驱动力。工信部等部门此前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形成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相继发布激励政策,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推动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落地。

例如,北京市发改委发布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中,明确提出到2027年要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在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其次是AI技术突破带来的“想象空间”。 戴福全告诉记者,AI突破临界点带来的认知能力跃升,显著提升了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是促使上市公司争相入场的重要因素。智平方副总裁莫磊博士也向记者表示,这次技术变革的核心是物理世界大模型技术,也就是具身大模型技术,大模型技术的发展是最核心的要素。

最后是万亿美元级市场的巨大诱惑。行业研究机构普遍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级别。摩根士丹利更是大胆推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美元,并预测中国可能会有3.023亿个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其中,To B场景被视为人形机器人核心落地领域,在制造业、服务业、物流仓储等场景,需求缺口显著。这种对未来巨大市场的憧憬,成为吸引海量资本涌入的根本动力。

目前,标志性的大额采购订单已经频现,近日,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成功中标中国移动(600941.SH)旗下公司“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总金额达1.24亿元。

万创投行研究院院长段志强向记者坦言,投资机构关注人形机器人,一部分是出于追逐热点、提升行业影响力的考量,另一部分则是的的确确看好其未来的发展,希望选取能够更好地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项目。这种既有“短线热点”考量,又有“长线价值”追求的资本心态,共同促成了当前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狂热”。

量产“卡点”与场景“博弈”仍待解

然而,在这片资本的沸腾和市场的高预期背后,人形机器人行业离真正的商业化落地,似乎仍有一段距离。量产能力,正成为决定人形机器人能否真正走入现实的终极考验。

“做一个Demo很简单,但要做量产却非常困难。”吴为表示。一位人形机器人企业人士向记者直言,如果只是偏硬件本体的交付,相对容易;但如果是具有具身大模型、软硬一体的交付,则非常困难,这对整个行业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他强调,真正具有大脑、具身大模型的机器人,交付几百台在行业来说都是很大的事了。吴为此前也透露,“量产不是简单复制,目前我们大多数产线依然依赖研发人员手工完成。虽然一些小批量的生产不会有太大问题,但一旦进入大规模生产,就会遇到很多困难”。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人形机器人企业所说的“实现量产”往往是百台级别,“实现千台交付”已成为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公开的目标。

除了生产工艺的挑战,关键零部件的产能瓶颈也日益凸显。众擎机器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行星滚柱丝杠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工艺复杂、技术门槛高,且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供应商数量有限,导致产能爬坡速度难以跟上市场需求增速。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乔安然也指出,当前整机制造成本仍然较高,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近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财报会议上表示,今年年底将推出人形机器人 Optimus第3版原型机,预估2026年开始量产Optimus,目标5年内年生产100万台。或将为行业的大规模量产带来新的风向标。

此外,记者注意到,不同企业间对人形机器人未来可能落地的场景有着不同的看法,行业仍处于一场激烈的“路线之争”。

以特斯拉、优必选(09880.HK)为代表的厂商,明确表示产品目标工业场景。优必选今年以来已在多家车厂完成了其工业人形机器人的实训;智平方副总裁莫磊博士也表示,公司的节奏是先从半结构化场景切入,逐步拓展到非结构化场景,例如工业服务,目前已与头部车企、半导体企业以及生物科技达成了合作。

然而,也有厂商认为C端的交互场景才是人形机器人“打开的正确方式”。深圳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市场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工业制造领域切入非常难。进工厂要先考虑能否真正实现功能,比如能不能把螺丝打进去,精度要求非常高。相比之下,交互的机器人容错程度更高,说错话大不了被批评,但工厂不能容忍错误。”

但是就目前产业的进程而言,人形机器人落地到交互场景仍是任重道远。

万创投行研究院院长段志强将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分为“与人接触类”和“与人非接触类”。他向记者表示,当前最成熟的“与人接触类”应用实际上是展示,例如宇树机器人在春晚上的表演,更多是为了吸引眼球而非实际商业价值;而更具想象空间的“功能型”人形机器人,例如照看失能人士或老人,虽然是未来的重要方向,但目前在技术、场景应用、成本和经济性方面都尚未达到大规模投放的条件。乔安然亦表示,C端家用场景要求功能多元,对机器人数据处理和自主交互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政策、法规、技术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商业化落地仍任重道远。

尽管挑战重重,但摩根士丹利在最新报告中对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抱有极高预期,认为2025年下半年人形机器人将在中国“被广泛采用”,中国有望在该赛道持续扩大领先优势,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差距将逐步拉开。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指出,“下游应用”将是今年剩余时间机器人行业的主要关注点,推动实际应用,从真实工作场景中收集数据,有助于形成研发和应用的良性循环。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联合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发布者:科创板日报,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esthesia.org.cn/25213.html

(0)
科创板日报的头像科创板日报
上一篇 2025年7月27日 下午3:54
下一篇 2025年7月27日 下午3:55

相关推荐

  • 原厂产能转向高端产品 DDR4等利基型产品涨价迅猛

    【原厂产能转向高端产品 DDR4等利基型产品涨价迅猛】5月13日电,记者多方了解到,DRAM市场自2025年Q2起持续涨价,有厂商透露部分型号DDR4价格在一个月内涨近50%。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表示,此轮波动主因系AI驱动HBM及服务器DRAM需求激增,三星、SK海力士等原厂将DDR4产能转向高端产品。分析师指出,下游因长尾需求紧急建库加剧DDR4供应短缺,存…

    2025年5月13日
    3000
  • 上海国资10亿元投向智谱 加码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7月3日讯(记者 张洋洋)上海国资再度出手大模型。 在上海浦东张江举办的智谱开放平台产业生态大会上,上海浦东创新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智谱”)进行战略合作签约,向智谱进行10亿元战略投资,前两者均为上海浦东新区国资委全资控股。 同日,智谱也和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集团)有限公…

    2025年7月3日
    2500
  • 量化私募业绩上半年全面领跑,行情几乎量身定制?

    7月10日讯(记者 吴雨其)2025年上半年,全球地缘局势紧张与宏观政策扰动交织,A股市场在1月初与4月初遭遇阶段性杀跌后逐步震荡走强,上证指数上半年微涨2.76%,沪深300几乎持平。与此同时,港股强势反弹,恒生指数上涨近20%。这样的市场环境虽然不乏结构性机会,但整体波动频繁,对投资策略形成较大考验。然而,在不确定性中,百亿级私募基金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2025年7月10日
    3600
  • 韩国对涉华工业机器人启动反倾销调查

    【韩国对涉华工业机器人启动反倾销调查】5月6日电,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5月2日,韩国贸易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应韩国生产商申请,对原产于中国和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启动反倾销调查,本案倾销调查期为2024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损害调查期为2021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涉案产品为有效载荷6~600千克,立式多关节(四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但…

    2025年5月6日
    5000
  • 百亿量化分红也大举分红,传递什么信号?

    6月14日讯(记者 周晓雅)当私募迎来备案热潮的同时,也有私募悄然开始分红。 近日,有市场消息称,2家百亿私募均宣布对旗下部分私募产品进行收益分配,即人们熟知的分红。 事实上,作为私募产品的收益分配方式,分红在私募产品中并不罕见,各家私募管理人通常根据综合考虑旗下产品单位净值、可分净值、产品开放日、盈利情况、基金合同约定而进行分红。 随着上述两家百亿量化私募…

    2025年6月14日
    21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