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涨价不能静悄悄】近日,部分高铁涨价引发讨论,同一趟高铁,一年半涨了40多元。对此,有媒体评价:高铁并非不能涨价,关键在于要向公众阐明涨价原因。针对这一情况,12306工作人员表示,部分高铁的公布票价确实有所提升,这是由于实行了市场化票价机制。同时,高铁动车组列车客票价格不在国家价格听证目录范围内,因此票价调整不需要举行价格听证,但在调整票价前,开展了深入研究,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征求了社会意见。高铁作为中国现代化交通体系的“明星成员”和享誉世界的“中国网红”,以其高效、便捷、舒适的特点,让全球众多国家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然而,在高铁闪耀的光环背后,高昂的造价和运营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从铁路建设时巨额的资金投入,到日常运营中复杂的人员、设备维护等开销,都构成了高铁运营成本的庞大支出。从法律层面来讲,高铁票价属于企业自主定价的范畴。铁路企业有权根据市场供求、运营成本等因素灵活调整票价,以此优化资源配置,让高铁运营更符合市场规律。但乘客对票价调整的“痛感”并非无理取闹,企业虽可依法调价,过程却不应“静悄悄”。
高铁涨价不能静悄悄
【高铁涨价不能静悄悄】近日,部分高铁涨价引发讨论,同一趟高铁,一年半涨了40多元。对此,有媒体评价:高铁并非不能涨价,关键在于要向公众阐明涨价原因。针对这一情况,12306工作人员表示,部分高铁的公布票价确实有所提升,这是由于实行了市场化票价机制。同时,高铁动车组列车客票价格不在国家价格听证目录范围内,因此票价调整不需要举行价格听证,但在调整票价前,开展了深入研究,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征求了社会意见。高铁作为中国现代化交通体系的“明星成员”和享誉世界的“中国网红”,以其高效、便捷、舒适的特点,让全球众多国家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然而,在高铁闪耀的光环背后,高昂的造价和运营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从铁路建设时巨额的资金投入,到日常运营中复杂的人员、设备维护等开销,都构成了高铁运营成本的庞大支出。从法律层面来讲,高铁票价属于企业自主定价的范畴。铁路企业有权根据市场供求、运营成本等因素灵活调整票价,以此优化资源配置,让高铁运营更符合市场规律。但乘客对票价调整的“痛感”并非无理取闹,企业虽可依法调价,过程却不应“静悄悄”。不少网友吐槽未收到票价调整问卷,质疑调查悄无声息完成,这反映出乘客对票价调整缺乏知情权的无奈。
实际上,高铁并非不能涨价,关键在于铁路企业要向公众清晰地阐明涨价的原因。要详细说明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价格,是运营成本的上升,还是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等等。并且在涨价之前,要与消费者建立起更加公开、透明、充分的沟通机制。
倘若铁路企业在票价调整等相关事宜上做不到充分且及时地与消费者沟通,那么难免会让消费者内心产生一种不被尊重的强烈感觉。消费者会觉得自己的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仿佛被置于一个被动的、被忽视的位置。这种不被尊重的情绪一旦滋生,就极有可能进一步引发公众对于垄断企业“割韭菜”的质疑。公众会认为铁路企业凭借自身的垄断地位,随意调整价格,不顾及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和利益,只为了追求自身的利润最大化。而这种质疑一旦蔓延开来,便会激起公众对垄断企业更为强烈的不满情绪,影响铁路企业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和信誉。
比如,铁路企业可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在官网或者APP首页专门设置票价调整说明专区,将票价调整的原因、依据等详细信息一一公布出来,让消费者能够清晰明了地了解票价调整的来龙去脉。或者像机票销售那样,列出“价格日历”,把不同时间段的票价情况直观地展示给乘客。这样,乘客就能够根据自己的出行计划和预算,提前了解票价情况,从而合理规划自己的行程,避免因为临时购票而面临较高的票价。如此一来,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质疑和误解,减少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G326次票价上涨并非毫无缘由,其直接动因源于线路更迭带来的成本传导。在2025年1月铁路调图之后,该列车改经宣绩高铁和合杭高铁运行。新线路与原合福高铁相比,单价有了显著提高,高出41%(0.65元/公里 vs 0.46元/公里)。从技术层面来看,高铁票价的制定有着特定的规则,它主要由里程与线路单价来决定,与列车行驶的耗时并没有直接关联。这种计价模式在京沪高铁等线路早已存在并实施。例如,上海南至上海虹桥存在8小时(票价更高)与27分钟(票价较低)的并行车次,它们之间的票价差异就源于实际运行里程的不同。
市场化定价机制的核心在于价格杠杆的灵活运用。国铁集团自2024年6月起在武广、沪杭等四条干线试水“有升有降”的浮动票价体系,这是一种积极探索市场化定价的尝试。G326次所在线路大概率也会纳入同一改革框架之中。从市场供需情况来看,数据显示,该线路周末客座率超90%、工作日达75%,呈现出供需紧张的局面,这为价格上浮提供了一定的市场基础。同时,通过横向对比可以发现,我国高铁二等座均价约0.46 - 0.51元/公里,仍显著低于法国(1.65 - 2.13元)、德国(2.34元)等发达国家,这也说明我国高铁票价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调整的空间。
尽管12306客服称调价前通过问卷调查征求了意见,但公众的实际感知与官方说法却存在明显的断层。在新浪微博上,话题#g326次区间票价从528元涨至571元#的阅读量突破了2.3亿次,众多网友参与讨论。其中,网友“问卷似乎没发给我”的质疑获得了超15万点赞,这充分反映出很多消费者并没有感受到自己参与了问卷调查。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加剧了公众“悄悄涨价”的负面认知,让公众觉得铁路企业是在暗中进行票价调整。某第三方平台的调查也显示,87%的受访者表示未收到调价通知,进一步印证了公众在信息获取方面的缺失。
价格调整依据的模糊性进一步放大了公众的疑虑。国铁集团虽然提及了“运输成本、市场供需、区域经济水平”等因素作为票价调整的依据,但并未公布具体的成本构成。以G326次为例,工业电价上浮、钢轨打磨(单次费用数十万元)、列车大修折旧等成本压力客观存在,这些都是影响票价调整的潜在因素。然而,公众却难以获取这些成本的量化数据,无法准确了解票价调整的具体原因和合理性。这种“黑箱操作”模式与航空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航空业通过“价格日历”、动态折扣等机制实现了信息透明,让消费者能够清楚地了解票价的变化情况,而铁路企业在信息透明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铁作为国民交通“主动脉”,定价需兼顾公益与市场性。法律赋予铁路企业自主定价权,但高铁未纳入政府定价范围引发争议。专家指出,高铁成“刚需”背景下,完全市场化定价或损消费者权益。破解困局需构建透明化体系:在12306平台设票价调整专区,提前30天公示依据,对比成本与市场数据;参考德国做法,公开票价与CPI、能源价格联动机制;推出“票价日历”,显示未来票价波动,标注溢价节点,京沪高铁试点显示非高峰上座率提升;将票价与服务质量挂钩,如法国TGV高铁将票价上涨部分用于升级服务,提高公众接受度。
国铁“十四五”规划明确,未来具备条件的线路将实行浮动定价,折扣冷门班次与溢价黄金车次并存将常态化。G326次争议反映改革与公众认知错位,改革需补足透明化。德国铁路改革经验值得借鉴:其将全国线路划分为200个计价单元,每个单元独立核算成本收益,票价调整需经联邦铁路管理局审核并召开听证会。这种"分区核算+公众监督"模式,既保障企业自主权,又维护消费者知情权。
高铁票价市场化改革已成不可逆趋势,但改革成功与否不取决于价格本身,而在于能否构建起公开透明的沟通机制。当乘客能清晰看到"为何涨""涨去哪"时,价格杠杆才能真正撬动理解与认同,而非质疑与抵触。这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公共服务产品市场化改革的必由之路。
以上就是【高铁涨价不能静悄悄】有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佐伊经验网。
使用手机扫码完成支付
评论区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