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应该“放弃”盘古大模型?

文|数据猿

"华为需要盘古的"败",来成就昇腾的"赢"。

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大模型的开发成为各大科技巨头展示技术实力、争夺话语权的重要战场。国内诸多科技企业如字节、百度、阿里、智谱、月之暗面、深度求索等纷纷推出大模型产品,竞相争夺第一梯队的位置。作为中国最具战略性的科技公司之一,华为也在这一赛道上推出了盘古大模型,并投入了大量资源以图赶超。

然而,随着盘古大模型在能力层面逐渐与国内外领先产品拉开差距,加之近日因"参数相似性异常"而引发的抄袭风波,华为是否应继续深度投入这一竞争激烈且资源消耗巨大的战场,正成为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比之下,华为自研的昇腾AI芯片近年来取得了更为稳健和广泛的进展,在算力封锁和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其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尤其是在英伟达GPU遭遇全面出口限制的今天,昇腾几乎成为中国AI产业链中有望自主突破的底层硬件平台。

本文将尝试论证:盘古大模型不应成为华为的战略主角,昇腾才是真正值得全力投入的核心资产。不仅因为盘古难以进入全球大模型第一梯队,更因为继续发展盘古可能与昇腾构建生态的目标产生冲突,削弱其对外部大模型厂商的吸引力和信任基础。

正如手机时代的谷歌与高通在硬件与平台之间的角色选择,今天的华为,也许更应该思考:是继续做陪跑的盘古,还是成为中国的英伟达?

盘古难以突围的现实困境

尽管华为在盘古大模型项目上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与人力,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盘古始终未能跻身国内大模型的第一梯队,更无法在全球范围形成竞争优势。

1.技术能力落后,缺乏差异化竞争力

以能力指标衡量,在自然语言理解、文本生成、多模态处理等核心能力上,盘古大模型的表现始终处于追赶状态。即使在华为擅长的中文领域,也没有明显优于百度"文心"、阿里"千问"、智谱"GLM"或DeepSeek的体现,更不必说与OpenAI、Anthropic、Google Gemini等国际领先产品竞争。

技术架构上,盘古大模型高度依赖华为自研的昇腾AI芯片平台,这一方面是体现技术自信,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封闭生态与开发效率的双重掣肘。在主流AI研发工具链仍围绕英伟达GPU构建的现实中,昇腾平台虽具潜力,但在模型训练与部署的灵活性、可拓展性上与主流方案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

2.大模型竞争强者恒强,中段选手机会渺茫

大模型本质是资源密集型"规模游戏",一旦掉出头部阵营,再想回到主舞台几乎不可能。

目前全球AI产业呈现"赢家通吃"的格局:第一梯队的玩家获得最大的数据支持、模型迭代、算力资源和市场关注;中尾部模型则被边缘化,仅能在特定场景中"打零工"。这使得盘古处于一个尴尬位置:既不具备充分的资源优势,也缺乏技术爆点或创新路线,处处受限,却又难以"躺平"。

在这种结构下,继续投入更多资源试图追赶头部,不仅难以形成真正突破,还可能成为战略性资源的巨大浪费。

3.缺乏生态土壤,产业影响力有限

大模型的发展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一个"模型+平台+应用+开发者"共生的系统工程。

相较于百度围绕文心建设的百度智能云、阿里以千问为基础打造的阿里云通义生态,以及智谱与清华及多家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协同,更不要说围绕DeepSeek已经建立起来的庞大的应用生态,盘古在应用生态和开发者支持方面始终薄弱。其在平台开放性、文档完善度、开发环境等方面受限,加之高度绑定昇腾硬件,也限制了其推广范围与灵活性。

华为虽具备较强的集成与交付能力,但盘古并未在行业模型落地上取得广泛认可。在开发者社群中的能见度也远不及开源的DeepSeek、Qwen等。

总结来看,盘古虽象征着华为在AI模型领域的努力和雄心,但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大模型竞争,它的"成本—收益"曲线正变得越来越不划算。在当前形势下,继续深耕盘古,不仅收效难期,还可能削弱更关键资源的投放效率。

昇腾芯片才是华为真正的护城河

在全球AI竞争版图中,芯片是最核心、最稀缺、最具战略价值的资源。当前,大模型厂商再强,也必须仰赖底层算力平台的支持,而目前这一角色,几乎被英伟达一家垄断。

在中国科技企业中,华为昇腾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突破、完成替代、重构生态的AI芯片平台。相较于盘古模型的"陪跑"状态,昇腾不仅更具独立性与稀缺性,更拥有真正能撬动AI未来的战略地位。

1.昇腾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窗口期

近两年,美国政府对中国的高端GPU出口持续收紧,英伟达A/H系列芯片受限,中国AI企业在训练大模型时普遍面临"卡脖子"难题。

此背景下,华为昇腾成为具备多项能力的国产AI芯片平台:

☆全栈自研能力(芯片、编译器、框架);

☆具备批量交付能力;

☆拥有头部客户实战验证经验(包括政企、运营商等)。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昇腾被寄予厚望,不仅是企业发展机遇,更是国家科技战略的关键一环。只要在下一轮AI训练爆发中站稳脚跟,昇腾完全有潜力成为"中国版的英伟达"。

2.芯片才是"吃肉"的赛道,模型只是"喝汤"

目前全球AI产业链的价值分布已经非常清晰:

华为应该“放弃”盘古大模型?

在这个结构下,华为若将资源投入到大模型(喝汤),不仅竞争激烈、毛利低、生态封闭,还可能得罪潜在客户。

反之,把全部资源集中于昇腾芯片平台,聚焦底层核心能力,构建稳定可控的国产算力生态,才是最有确定性的"吃肉"机会。

3.若盘古太强,将直接削弱昇腾的"中立性"

大模型厂商未来是否愿意基于昇腾进行大规模部署,不仅取决于芯片性能,更取决于生态安全感。如果华为自家的盘古大模型过于强势、直接参与竞争,其它模型厂商必然心生警惕,甚至会刻意回避昇腾,以防"既是平台、又是对手"。

这在商业生态中早有先例:

☆谷歌做Pixel手机从不主推,不去压安卓合作伙伴的生意;

☆高通、联发科不做强手机,以保持芯片客户的中立信任;

☆微软选择支持OpenAI,而非强推自研模型,保全云平台的中立地位。

华为若真要让昇腾成为中国AI芯片的第一平台,就应明确释放信号:昇腾是服务全体AI开发者的"平台型资产",而非服务自家模型的武器。

这意味着盘古的角色,不能继续往"主力商业模型"发展,而应收缩为"平台验证工具"或"昇腾能力展示demo"。

在AI进入算力竞争深水区的当下,昇腾才是华为真正的王牌,是真正能够改变中国AI生态、甚至全球芯片格局的支点。而盘古的存在,如果没有清晰定位,反而会干扰昇腾作为生态基石的战略目标。

谷歌与高通的"克制之道",才是华为的镜子

在科技产业的生态竞争中,有一个被反复验证的共识:平台型企业若想构建强大生态,就必须适度克制自家业务,以维护"中立性"与"可合作性"。谷歌和高通,正是这种战略克制的典范,也应成为今天华为在盘古与昇腾之间做出抉择的重要参照。

1.谷歌:不做手机霸主,是为了安卓生态的繁荣

谷歌旗下的Pixel手机在硬件、摄影、AI能力等方面实力不俗,按理说完全有能力成为销量明星。然而,谷歌始终保持对Pixel手机的"轻量定位",从不重押,也从不以其作为营收主力。

其根本原因在于:谷歌必须维护安卓生态的开放与中立性。

一旦Pixel做得太强,就会引发小米、三星、OPPO、VIVO等安卓阵营手机厂商的敌意。谷歌深知,安卓之所以能击败苹果的iOS,不是靠Pixel,而是靠整个安卓阵营。生态共赢,远比一家硬件的成功更有价值。

2.高通:不做手机,是为了让所有厂商都敢用Snapdragon

作为全球最大移动芯片厂商之一,高通拥有无数做强手机的机会——它掌握着最强的SoC方案、射频技术和通信标准。然而,高通却从未大规模涉足整机制造。

原因同样明确:芯片平台必须保持中立性,否则客户就会弃你而去。

一旦高通亲自下场做手机,小米、OPPO、联想等客户会第一时间担心"我是不是在帮竞争对手壮大"?这将摧毁整个合作体系。

通过保持克制,高通赢得了信任,也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市场主导权。

3.华为若想让昇腾成为"平台",盘古就必须"克制"

这正是今天华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如果盘古越做越强,就意味着华为在同时扮演"芯片供应商"和"模型竞争者"的双重角色;

☆这将动摇合作伙伴对昇腾平台的信任;

☆久而久之,昇腾将无法吸引到有分量的大模型厂商来共建生态。

所以,华为想让昇腾成为国产AI芯片的首选平台,就必须主动做减法——淡化盘古的竞争定位,避免与客户争利,避免吓退潜在生态伙伴。

这不是认输,而是一种极具战略视野的"生态让渡"——以克制换共赢,以平台换未来。

谷歌、微软、高通都曾面临类似的战略两难。他们的选择告诉我们,在平台建设的博弈中,放弃"全拿",反而更容易赢得"通吃"。 对华为来说,现在正是该在"做产品"与"做生态"之间,作出明智取舍的时刻。

重新定义盘古的角色:"验证模型",而非"竞争模型"

在当前AI产业格局中,底层算力平台与上层模型服务虽紧密相关,却不能混为一谈。一个成功的算力平台,需要的是广泛的兼容性和开放性,而不是在上层产品中与合作伙伴直接竞争。

对华为而言,盘古大模型项目曾经是技术突破的象征,也承担了推动昇腾平台成熟的角色。然而,到了今天,它的最大价值,应该从"主力商业产品",转变为"技术验证工具"。

1.盘古最合适的角色,是"验证昇腾的AI能力"

盘古的存在,的确对昇腾芯片的成熟起到了重要作用:

☆初期模型训练帮助昇腾发现并修复了大量稳定性问题;

☆针对昇腾的编译优化、通信效率、调度架构等都在模型训练中被实战检验;

☆盘古模型还支撑了昇腾相关框架(如MindSpore)的调试、推广。

但这一阶段性任务已基本完成,未来盘古不必再承担"全面竞争一线大模型"的使命,而应退居幕后,成为昇腾芯片平台能力的参考基准。

它的目标应该是:

☆向潜在客户展示"昇腾能跑通一个千亿参数大模型";

☆提供训练日志、性能指标、调优经验,供第三方模型厂商参考;

☆作为内部测试基准,用于验证新一代昇腾芯片或框架版本的表现。

简而言之,盘古应该成为"昇腾的样板房",而不是市场上的主力开发商。

2.与其抢市场,不如助力客户

盘古如果定位清晰、功能专一,华为就能与第三方大模型公司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

☆提供盘古训练经验给DeepSeek、百川、智谱等模型厂商;

☆协助他们优化昇腾上的编译、分布式策略、训练性能;

☆共同构建"昇腾+大模型"的国产算力生态。

这将有助于形成华为最理想的格局:

自己做芯片,别人用昇腾来训模型;自己做验证,别人做生态繁荣。

如此一来,华为将从一个"AI模型陪跑者",转身成为整个AI生态系统的"底座"与"推手"。

3.一个好的"工具模型",比一个平庸的"商业模型"更有价值

继续把盘古当作商业模型运营,不仅资源消耗巨大,而且容易陷入"做不强也做不死"的尴尬状态,失去方向感。

相反,如果将其明确定位为:

☆验证模型结构与硬件适配的测试平台、

☆昇腾芯片与框架开发的迭代基准、

☆客户移植模型时的参考实现与性能标杆。

那么盘古不仅不会成为资源黑洞,反而可以成为华为昇腾生态的"技术支柱"与"服务窗口"。

盘古并非必须被"砍掉",但必须被"重构"角色定位。不做市场竞争者,而做技术验证者;不做明星产品,而做平台基线。 这样既可以保存盘古已有积累,又不干扰华为昇腾的战略生态布局。

做中国的英伟达,而不是OpenAI的追随者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竞赛中,每一家科技巨头都必须做出方向性的选择。是奋力争夺上层模型赛道的焦点光环,还是默默夯实底层技术的地基支撑?对华为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愈发清晰:盘古不是未来的出路,昇腾才是华为的命门。

盘古大模型,即便继续发展,也很难在激烈的头部竞争中脱颖而出,最多是"陪跑者",不具备"赢家"的潜质。而在模型领域继续投入大量算力、人力、公关成本,实则是将战略资源投向了回报最不确定的战场。

反观昇腾芯片,它已经拥有了自主可控的技术路径、坚实的工程积累、广阔的国产替代市场机会,以及明确的国际对标目标。在中国急需摆脱算力受制的历史时刻,昇腾能否真正立起来,不只是华为一家企业的成败,还关乎整个国家AI生态的成败。

华为过去以"操作系统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是受制于人"喊出鸿蒙的口号,今天完全可以用同样的逻辑来理解:算力平台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无法真正主导AI的未来。

要让昇腾成为国产AI芯片的代名词,华为必须在盘古项目上做出克制与让渡。这种克制,不是失败的象征,而是生态领袖的成熟姿态。正如谷歌保守地做手机、微软扶持OpenAI而非自研、英伟达从不亲自下场做大模型——这些"放弃",最终换来的是对整条产业链的控制力。

因此,我们真诚地建议:

☆淡化盘古的竞争定位,明确其验证模型的角色;

☆全面转向"昇腾平台化"战略,构建中国AI芯片的广泛生态;

☆携手更多第三方大模型企业,形成"昇腾+百花齐放模型"的新国产AI格局。

世界不需要另一个OpenAI的追随者,但中国,需要一个自己的英伟达。

如果华为能放下盘古的执念,真正把昇腾推向时代的中心,它不仅会为自身找到最清晰的战略定位,也将在未来AI产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知进退,方能构建真正的生态共赢

在中国科技行业内部,华为始终是一家极具存在感、也极具争议的公司。一方面,它的工程实力、产品韧性和技术攻坚能力赢得了广泛尊敬;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企业和开发者表达过对华为"无所不做、无所不包"的不满与警惕。

这背后,反映的是华为当前生态建设的一大盲区:它似乎更擅长打造闭环系统,而不是孕育开放生态。

1.华为"什么都做",让伙伴难以安心

在AI产业链中,华为既做芯片(昇腾)、又做模型(盘古)、又做平台(MindSpore)、又做云服务、又做应用终端、又做政企交付……几乎涵盖了整个AI产业的每一层。这种"军团作战"的战略风格虽然效率高、执行强,但也带来了一个明显问题:

合作伙伴会问:你既是平台,又是竞争者,我敢把核心押注在你身上吗?

这正是许多模型公司、AI创业团队、企业客户在考虑是否支持昇腾平台时的潜在顾虑。你不仅给芯片、还要推自家的模型;不仅供云服务,还要提供自研应用——如此全能,却也让生态空间严重压缩。

长此以往,华为容易陷入"孤军奋战"的局面,而不是"广结同盟"的平台型繁荣。

2.真正的生态,是留出空间让别人成功

构建一个繁荣、可持续的AI生态,不是"华为一个人的胜利",而是"让无数企业都能在昇腾平台上成功"。

☆OpenAI再强,也无法单独构建一个AI世界,它需要微软的算力、ChatGPT的开发者、无数插件生态来完成闭环;

☆英伟达之所以成为AI时代最大赢家,不是因为它自己做模型,而是因为它让所有做模型的人都依赖它的芯片和框架。

生态不是闭合系统,而是通过"有所不为"腾出空间、激发繁荣的协作网络。换句话说,一个成功的平台,必须让别人也能成功。

这一点,是华为必须重新思考的生态哲学。

3.知进退,是大公司的成熟标志

"进退有道",从来不是保守的表现,而是战略成熟的象征。

☆高通不做手机,是为了让手机厂商放心用它的芯片;

☆谷歌不做安卓霸主,是为了让安卓厂商安心发展;

☆微软支持OpenAI,而不自研大型模型,是为了保证Azure的AI客户多元化。

这些克制,带来的是平台的长期信任和战略红利。

对于华为来说,若想让昇腾真正走入各家模型公司、走入地方政府和产业界的核心决策中,就必须做出清晰表态:昇腾是大家的平台,华为不会用盘古抢饭吃。

当华为真正放下"全能"的执念,只专注于做最核心、最不可替代的部分,反而更容易获得全行业的支持与拥戴。那时候,华为才不仅是一个硬核公司,更是一个生态平台、国家信赖、行业依靠的真正基石。

4.腾讯的转变,是最典型的前车之鉴

中国科技行业中,腾讯曾是"什么都做"的代表人物。在它的早期发展过程中,腾讯几乎涉猎了所有热门产品和赛道,从工具到社区,从游戏到电商,甚至不乏直接"复刻"其他创业团队产品的例子。彼时,腾讯被广泛诟病为"抄袭之王",也因此失去了行业合作的广泛信任。

但真正让腾讯成为今日中国互联网"王者"的,并不是它当初的多线出击,而是它后来的战略转型:主动放弃全面控制,转而专注做"连接器"与"平台型公司"。

腾讯做了三件关键的"后退"之举:

☆不再到处做应用,而是开放微信、小程序、云服务平台,让无数创业团队在腾讯生态中成长;

☆不再直接下场"抢蛋糕",而是通过广泛投资,在游戏、电商、本地生活、内容等领域扶持合作伙伴;

☆不再试图控制一切,而是用"基础设施+资本+流量"构建合作共赢的网络效应。

这个转变,为腾讯赢得了行业口碑,也赢得了腾讯内部更高的"ROI"与战略杠杆,最终实现了"退一步,赢全局"的格局进化。

这一点,正是华为今天在AI领域所需要借鉴的。

华为如果能像腾讯一样,从"什么都做"转为"做好核心、开放周边",从"闭环产品"转为"共建生态",完全有机会在昇腾这一节点上,完成从强公司向强平台的战略跃升。

有一句话是,"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但很多时候,知进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最明智的决定。

华为,需要作出一个选折。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联合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发布者:蓝鲸新闻,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esthesia.org.cn/21442.html

(0)
蓝鲸新闻的头像蓝鲸新闻
上一篇 2025年7月8日 下午3:02
下一篇 2025年7月8日 下午3:02

相关推荐

  • 长沙奶茶还是太超前了 猎奇组合令网友直呼“在味蕾上蹦极”!!

    【长沙奶茶还是太超前了】5月12日消息,在长沙这座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城市中,奶茶行业再次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长沙奶茶品牌将本地饮食文化中独特的“嗜辣”基因巧妙融入饮品之中,推出了一系列令人咋舌的新品,如辣椒油奶茶(奶盖撒辣椒粉)、咸味奶茶(加榨菜、花生、酱油、盐、味精)等,更有摊位大胆尝试折耳根阿胶奶茶、香菜奶茶等猎奇组合。这些前所未有的…

    2025年5月12日
    6500
  • 今起调整!泰山景区发布最新通告

    6月3日,泰山景区管委会发布关于调整门票预售时间的通告,内容如下: 因票务系统升级、调试,自2025年6月3日起,泰山门票预售期进行适当调整,其他购票规则不变。具体信息,请关注泰山景区官方售票平台“泰山景区”微信公众号或泰山旅游游客服务平台(小程序),也可拨打24小时咨询服务热线:0538-96008888。 由此引起不便,敬请谅解。 泰山景区管委会 202…

    2025年6月3日
    1900
  • 没有学历的人,去了哪里?

    作者|高见科技论 高恒 他们活在我们看不见的世界里。 不是每个中国孩子,都有机会"选择人生"。在偏远乡村,十几岁辍学、初中毕业进厂、连城市都说不清楚名字的年轻人,每年以百万计走向社会。他们撑起工地、车间、快递、直播间,却从未被纳入主流的叙事里。 他们不是不想读书,而是读不起书;不是不想翻身,而是连梯子都看不见。他们在沉默中长大,在疲惫中成家,在债务中老去。他…

    2025年5月6日
    3400
  • 18强赛“生死战”在即,国足25人出征雅加达,刘若钒因伤无缘客战印尼

    据北青体育消息:按照计划,中国队将于6月2日下午2点半离开驻地酒店,随后乘坐下午5点起飞的班机由上海飞赴印尼雅加达,参加即将于5日客战印尼队这场18强赛“生死战”。据悉,攻击手刘若钒因在1日训练结束后出现肌肉疼痛症状,在最后时刻落选球队出征雅加达客场的阵容。最终,共有25名球员随队出征。中国足协主席宋凯、协会副主席许基仁将全程陪伴、支持球队。 6月2日上午,…

    2025年6月2日
    3900
  • 冯德莱恩称谈判前不会赴美见特朗普,凸显欧盟战略自主决心

      当地时间2025年5月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发表声明,明确表示在欧美贸易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前,她不会前往美国会见美国总统特朗普。这一表态不仅反映了当前欧美关系的复杂性,也展现了欧盟在全球化逆流中维护战略自主性的坚定决心。   冯德莱恩的这一立场表明,欧美贸易谈判的僵局并非偶然,而是双方结构性矛盾的直接体现。长期以来,欧盟与美国在贸易政策…

    2025年5月10日
    53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