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2颗荔枝后测出“酒驾” 交警回应,荔枝发酵产生酒精影响检测结

  近日,一名司机因食用荔枝后被测出酒精含量超标,引发社会对荔枝是否会导致酒驾的热议。据深圳交警部门测试,一口气吃下多个荔枝后,立即进行呼气式酒精检测,结果竟达到30mg/100ml的酒驾标准,但仅10分钟后数值迅速归零,这种现象被称为假性酒驾。

  荔枝为何会引发酒精检测异常?专家指出,荔枝含糖量高达17%左右,其糖分在口腔中与唾液酶反应后,可能生成少量酒精。此外,荔枝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因密封环境导致无氧呼吸,糖分进一步发酵产生酒精。例如,周口晚报记者通过实验发现,食用两颗荔枝后,酒精检测仪显示25mg/100ml,再吃两颗则升至64mg/100ml,但漱口后数值迅速归零。

  交警部门对此类现象早有回应。历下交警大队副中队长王日超表示,荔枝中的酒精成分附着在口腔黏膜上,吹气检测易误判,但实际人体内酒精含量会随时间下降。他强调,酒驾的判定依据是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而非口腔残留,因此即使检测超标,也需通过血液检测确认。

  类似案例并非孤例。2014年,西安一名司机因食用荔枝被查出酒驾,但血液检测显示其体内酒精含量仅为6mg/100ml,远低于标准。这说明,吹气检测可能存在误差,但交警仍依据现场数据作出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荔枝并非唯一高风险食物。深圳交警测试发现,榴莲、菠萝蜜、龙眼等高糖水果,以及蛋黄派、藿香正气水等食品,也可能导致误判。因此,交警提醒公众:食用含糖量高或易发酵的食物后,应等待10分钟再进行驾驶。

  针对这一现象,多地交警部门已加强执法力度。例如,桂林市永福县一名司机因食用荔枝被查出55mg/100ml的酒精含量,最终被处以罚款和扣分。尽管如此,交警强调,若能提供血液检测结果或解释合理,仍可避免不必要的处罚。

  荔枝引发的酒驾争议也促使相关部门完善检测标准。2023年发布的酒驾新规明确,酒精检测需结合血液检测结果,以减少误判。同时,消费者被建议选择新鲜荔枝,避免长时间储存导致发酵。

  综上,荔枝中的糖分发酵虽可能引发短暂酒精检测异常,但交警部门已通过技术手段和执法规范,确保公众权益。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关键在于理性看待检测结果,必要时通过血液检测澄清事实。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联合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发布者:联合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esthesia.org.cn/19679.html

(0)
联合网的头像联合网
上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8:06
下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8:06

相关推荐

  • XBIT用户必看!最新美股开户教程,AI技术破解跨市场对冲​

    在金融市场的生态体系中,美股与加密货币市场早已形成深度联动。   在金融市场的生态体系中,美股与加密货币市场早已形成深度联动。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既影响美股估值逻辑,又左右加密货币市场流动性;科技巨头的区块链布局会同步引发其股价与相关代币的波动。   币界网7月9日讯,AI 驱动的加密交易平台 OlaXBT 宣布完成 338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Amber Gr…

    2025年7月10日
    2600
  • 重庆市水文监测总站副站长、二级高级主管邱鹏接受审查调查

    据风正巴渝消息: 市水文监测总站副站长、二级高级主管邱鹏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驻市水利局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巫溪县监委监察调查。 邱鹏简历 邱鹏,男,汉族,现任市水文监测总站副站长、二级高级主管。

    2025年6月30日
    1500
  • 特朗普:可以接受美国经济暂时衰退,强调经济转型中的“过渡期”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引发广泛关注,他表示可以接受美国经济暂时陷入衰退,并强调这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过渡期。这一言论与当前美国经济形势形成鲜明对比,也引发了市场和经济学家的激烈讨论。   特朗普在采访中提到,美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虽然短期内可能会面临一些波动,但长期来看,经济将表现出色。他指出,美国目前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能源、食…

    2025年5月4日
    6600
  • 太震惊!罗帅宇举报材料或涉及多名医生 湘雅二医院涉多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曾想用1500万买回材料!!

    【罗帅宇举报材料或涉及多名医生】2024年5月8日,湘雅二医院实习医生罗帅宇坠楼身亡,其电脑数据中存在多笔转账记录及医疗腐败相关举报材料,湘雅二医院涉多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6月12日,湖南省卫生健康委信访部门回应称,信访材料已受理,关于医疗腐败问题的相关事项已移交公安机关,目前仍在调查核实阶段。家属怀着悲痛与疑惑,向外界提供了罗帅宇的微信聊天记录。这些记录犹…

    2025年6月13日
    3400
  • 央视曝光:很多是假的!直播间里好多人买,夏季必备

    据央视新闻6月8日报道,《财经调查》记者走访发现,市场上标有“防晒”字样的产品品类繁多,但部分防晒衣实际无法有效阻挡紫外线,不符合国家标准。消费者可能花了钱,却买到没有防晒效果的衣服。 以次充好、虚假宣传 部分防晒衣其实不防晒 在网络平台的直播间里,看似实惠的防晒衣在主播们热情叫卖声中,被赋予了极具诱人的特性:“核心降温技术 触感冰凉科技”“高效防晒、轻薄透…

    2025年6月9日
    35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