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东方神秘力量”在全球引发关注,杭州备受瞩目的“六小龙”企业中,DeepSeek、云深处科技和群核科技的创始人均毕业于浙江大学,高科技企业与浙大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发了广泛思考。
5月19日—20日,由、与 S 的宝藏世界联合主办的《做多中国行》调研团走进杭州,首站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以下简称“浙大总部园”),探寻浙大创新创业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的宝贵经验。
此次调研吸引了超过 30 名投资者积极参与,他们一同走进浙大总部园,深入了解这片高校科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地”。据悉,浙大总部园已集聚超 700 家企业,其中包含 2 家世界 500 强科创企业、18 家科创上市企业和 7 家准 IPO/独角兽企业,累计营收超 1500 亿元,税收超 25 亿元(不含房地产税),科技融资池超百亿元,成绩斐然。
在浙江大学成果转化基地展厅,调研团仿佛置身于一个科技创新的奇妙世界。展厅设有“高质量科技供给”“高融合转化体系”“高水平转化成效”等主题展区,借助展览实物以及 AI 交互、触控 LED 屏、数字影像等前沿技术,立体式地勾勒出从原始创新、项目孵化到产业赋能的创新转化生态链,全面展示了浙江大学在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扎实成效。
在“高质量科技供给”展区,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令人目不暇接。浙江大学为国家上天入地等前沿领域贡献巨大,如推动我国“掘进装备跻身世界前列”的盾构机装备,彰显了我国在大型工程装备领域的突破;实现一万米海底深潜的自供电软机器人、能在海底实现定点悬停、全周转向和自由起降的水下机器人,展现了浙大在海洋探索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实现未知环境的自主避障导航蜂群无人机,为未来无人机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复合材料自动铺放技术与装备、攻克信息安全难题的国产打印机及核心 SoC 芯片等,更是体现了浙大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的决心和能力。
“高水平转化成效”展区则让调研团近距离感受到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的魅力。人形机器人、迅实科技的 SprintRay 3D 打印设备,展示了智能制造的前沿水平;为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护航的柔性传感器、能显著降低室内温度的光学控温新材料等,这些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产品,不仅催生了新的产业赛道,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
在沉浸式交互问答环节,AI 数智人以及可视化智能健身器材相关负责人与调研团进行了深入互动,解答了大家关心的诸多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做多中国行》调研团发现,浙江大学创新创业文化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浙大构建了从实验室到产业端的价值闭环,以产业链的“痛点”倒逼技术攻关,汇聚技术、人才、场景、资本等要素,共同构建起充满活力的“热带雨林”般创新生态系统。同时,浙大针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打造了全面且精准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对于初创企业面临的资金和资源难题,浙大总部园联合浙江大学、政府打造了多个孵化平台,配套德水基金、江芷基金、创新育成基金等公益基金,借助地方政府优惠政策,推出“零租金 + 公益基金 + 政策补贴”的组合拳,为初创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当企业进入发展阶段,会遇到各类复杂问题。此时,杭州市余杭区支持建立的浙大总部园“月度协调例会”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杭州未来科技城管委会牵头,相关部门按月上门服务,根据企业反馈问题当面解决。这一机制让浙达能源、沃乐科技等成长型企业快速获得千万元研发补贴,加速技术产业化;对于启真量子、人形机器人等前沿科技平台,余杭区提供亿元资金支持,推动技术从概念验证迈向工程化落地。
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浙大总部园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领域,建设了杭州市飞航智能概念验证中心,通过“技术验证—场景孵化—产业落地”全链条概念验证体系,使项目中试周期平均缩短 30%,研发成本降低 40%。
浙江大学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联合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发布者:科创板日报,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esthesia.org.cn/13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