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余晖
8月27日,第四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在拉萨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并讲话。
王沪宁表示,要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做好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
30年
对口支援西藏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承担着拱卫祖国西南边陲的政治责任。
受限于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基础薄弱、生产要素难以集聚等因素,和平解放后的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较为落后,并且单靠自身力量短时间内难以跟上全国的发展步伐。
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方针政策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共召开过7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时间分别是在1980年、1984年、1994年、2001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
在1994年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中央作出了“全国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针。
十八大以来,承担对口支援西藏任务的17个省市分别是: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重庆市、陕西省。
到今年,对口援藏工作已走过30年。
在第四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上,王沪宁表示,对口援藏工作开展30年来取得显著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
援藏模式不断拓展
王沪宁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的援藏工作: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谋划和推进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开创了对口援藏工作新局面。
在援藏的过程中,我国的援藏机制和模式在不断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口援藏顶层设计不断丰富。
2015年以来,中央组织部会同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及对口援藏省市,先后创新开展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拓展开启“小组团”援藏,这种集成型、聚焦式、集约化的援助方法为加速西藏发展开创了新路径,注入了新动力。
教育“组团式”援藏工作着重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从“输血供氧”转变为“造血制氧”,为西藏当地培养一批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通过“专家带骨干”等模式,全方位帮扶培养本地人才,不断补齐了西藏医疗短板。
“小组团”式援藏的特点是“短平快”,从有关对口支援省市选派结构合理、人数适当、专业配套、运转高效的援藏团队,聚焦产业基地、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等特定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化支援,帮助重点发展领域补短板、强弱项。
除了援藏方式,援藏投入资金、参与人员、覆盖领域也是前所未有。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西藏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优势产业逐渐做大做强、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西藏经济运行持续向好,西藏经济年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王沪宁提到,要坚持精准援藏、系统援藏、长期援藏,全面提升对口援藏综合效益。
把握这一主线
在部署接下来的工作时,王沪宁提到了四个“把握”:
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握西藏边境地区这一国家安全屏障,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兴边富民等工作走深走实,坚定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四个“把握”中,排在第一个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西藏生活着藏、汉、回、珞巴、门巴等40余个民族。今年3月,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在《求是》杂志撰文提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西藏工作的战略性任务。
文中还提到,“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联合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esthesia.org.cn/2024/08/30/17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