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助理陈岘,因在大学课堂讲卜卦意外成为网红。在华人国学大典崆峒系列活动上,他围绕传统文化当代传播等问题接受凤凰网专访。
2024年8月7日至9日,由凤凰网主办的大型文化品牌活动“致敬国学:华人国学大典”走进甘肃平凉,知名学者、国手名家、业界精英及网红达人一起沿着黄帝问道的足迹,在“道源圣地”崆峒山体悟中华智慧。来自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助理的陈岘老师,受邀参与了跨界对话。
此前,他因为在传统文化课上教学生卜卦而成为“网红教师”。那么,面对有些意外的流量,他本人是如何看待的?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时,究竟如何善加引导?围绕相关问题,陈岘接受了凤凰网的专访。
以下是访谈实录:
凤凰网:很多人知道您是因为您给学生上卜卦课,一下成了网红教师。我猜测您可能是无心插柳——自己研究易经,也有这个兴趣。之前很多人可能对国学有误解,以为国学就是风水算命、奇门遁甲等等。类似这样的流量,您一定考虑过怎样善加引导吧?
陈岘:对。前一段时间,在网络上,我在湖南大学开设的两门通识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书院”以及“走进周易的世界”意外地火爆了起来。我发现,大家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课程的内容,大家最为关心的就是《周易》的卜卦的内容。事实上,从易经的学习来说,无论是它的卦爻体系,还是卦爻辞的经典文本内容,包括易传的思想,其实都是非常精深古奥的,文辞也是非常的诘屈聱牙,内容不太好理解,可能需要很好的古代文献学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才能够进入。所以说,在这个课程里面,我就挖掘了大家特别感兴趣的一点,就是以大衍筮法为核心的这样一个卜筮活动。
一方面,它确实是《周易》的一个重要用途,比如说我们现在在读《春秋左传》,就会发现当时的人们在碰到很多疑难问题的时候,都会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解疑。另一方面,在利用大衍筮法进行卜卦之后,它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对于《周易》经传的卦爻辞的理解上,这是一个核心内容。所以说,我这个课程会用1-2节课的时间,教会大家这样一种方法。如果我们不学会这样一种方法,对于整个《周易》的卦爻体系,包括它在历史上的影响,就没有办法全面了解。
第二点,在形式上,通识课程面向的是各个专业的学生,如何让他们能够亲近传统文化?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跟古人确实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有一些常识和思考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已经非常遥远和陌生了。所以我一直想拉近这种距离,我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所以,我利用岳麓书院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我们所在的岳麓山、麓山寺、长沙博物馆,我会把很多课程安排在这样一种实地考察的学习当中,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大家的兴趣,得到更直观的感受。
利用《周易》来进行卜卦,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家能够更为直观地去亲近这部经典,让大家觉得这么文辞古奥的一本古书,我们有其他了解和学习的方式、方法,我还是想起到引导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它也只是一个切入的小技巧,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我们对于古代经典文本的研习上面,这是我最终想达到的一个目的。
陈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凤凰网:很多人关注风水算命和奇门遁甲,您觉得这种现象背后的心理是怎样的?
陈岘:其实,从人类文化的这样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各大文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于一些神秘性的事物,会创造各种不同的解释方法。比如说中国古代方技术数之学,它其实是一个人类最为朴素的追求。我们回过头来看,《汉书艺文志》里面讲方技术数的书籍,它总体的导向无外乎就是两大类,第一大类就是想求健康和长生,第二大类就是想去求荣华富贵。在其他的文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大量的这种现象。
这种追求的背后还有另外一个逻辑,就是说我们是怎样来解释这个世界的。因为在古人的视角中,对于世界的理解,有很多东西是既有的知识所无法解释的,那么就要创造一些新的理论或者途径,来对它加以理解。所以说这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们对于个人的这样一种诉求,有没有一些特殊的途径和方法可以达到或者探测;另一个方面,人们对于世界上发生的一些没有办法理解的事情,如何去创造一种解释的方式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哲学思想的体系,有的时候可能是会形成这种民间的方技术数之学。我觉得,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多样性的一个体现。
凤凰网:以您的观察,00后这一代年轻人,他们对国学和传统的兴趣是不是特别的突出?另外,您觉得他们到底在喜欢什么?他们的这种兴趣对于这种文旅融合有什么启示?
陈岘: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在某些方面表达出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其实是从一些具体的点开始的。这就离不开我们现在的时代背景,尤其是信息技术特别发达。
在几十年前,一般的年轻人想要接触这些古书或者古代的思想文化,途径是非常有限的。而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包括我们在这几十年间,对传统文化研究的不断努力和推广,让大家有了更多接触它的途径。这样一种接触的途径,包括我们在文学艺术作品的二次加工和再创作中,就有一些文化元素。比如说《周易》《河图》《洛书》《黄帝内经》等等,其中就会有一些吸引大家的方式。比如这样一些神秘的具体知识点,或者说跟文学艺术美学相关的领域,会引起年轻人的注意。之后,他可能是会以点及面,逐渐的去了解在某一个领域内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我觉得,这是现代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和国学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个特质。
其实我觉得,在专业学习之外,对于这种普及性的学习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和方法。我们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或者说儒释道各家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知识系统,想要对它进行全面的了解,可能需要若干年不断的积累和学习,这对于一般学生、年轻人或者社会大众来说,这是有一定困难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并不妨碍我们能够对它产生兴趣,然后对它进行由点及面的了解,不要求这个了解多么的精深或者多么的全面。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一个方式和方法,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说,我们从一个具体的点入手,由点及面逐渐加深和扩展自己在这个领域理解的方式和方法。我觉得,这个启示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联合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esthesia.org.cn/2024/08/12/10283.html